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时间:2022-06-10 06:23:29

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更多地倾向于算理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弱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充斥课堂,课堂上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抹杀创新精神,数学知识成为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基础的“纯数学”,导致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高不可攀。这种依赖于学生反复识记产生的瞬时记忆基础薄弱,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做。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想办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和努力探索。数学学习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闪耀出人性的光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才能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进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又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有趣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2: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13: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操作活动也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一种良好形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数学概念本来具有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有位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思路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里,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不仅不会思考,反而缺乏问题意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参与。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丰富的可产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重视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意:

1.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情趣,最好用一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3.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针对本单元或者本课时的重点难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4.问题情境最好具有多元性,不止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创设情境,要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考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购买一些学具。创设那些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角的分类》时,根据直观教具得出(钝角是大于90°的角这一不完整的概念后),我没有向学生加以任何说明,通过折角得出平角的概念后,提出钝角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钝角与平角两个知识点之间产生了矛盾,学生产生“为什么”的疑问,再次激发参与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发现180°大于90°不是钝角而是平角,从而得到钝角的概念应该是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的结论。这个问题的创设,学生通过合理的思维过程求得问题的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的高低。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上课开始老师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老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多妙的开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承接前一项训练内容,说:“小朋友玩得正高兴,突然天色昏暗,眼见就要下雨了。这时小白兔来了,带来了很多伞,他的伞可不是卖的,而是送给做对题目的小朋友的。”学生纷纷抢着做题,多好的故事渲染。

多媒体传真:小猫亲切的叫卖声:“卖苹果,卖苹果咯!”小鸟飞来了,说:“我买9个。”“小朋友,请你帮小猫算一算,还剩几个?”浓厚的生活情趣,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而且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情境创设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手段,它要求教师课前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前置分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创设情境,要始终本着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力求与教学流程完美契合,防止过多过滥,繁琐复杂,人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知识难度。我们期待学生在精妙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有效、有趣的数学学习。

上一篇:你真的了解医生吗 下一篇:节假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