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侨校的高分子加工工艺学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时间:2022-06-09 10:09:20

面向侨校的高分子加工工艺学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有高分子加工实验教学体系以孤立和重复性实验为主、难以适应侨校的内外招学生混合教学的共性问题,改革包括工程化和模块化的高分子加工工艺学教材编写、实验仪器设备的优化与整合、内外招生混合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三大部分,目标旨在优化出一整套适合侨校特点的、工程化和模块化的高分子加工工艺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 侨校内外生源 高分子加工工艺学 实验仪器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暨南大学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侨校,每年本科招收的外招生都超过了半数。一般内招生数理基础扎实,动手能力稍弱;而侨生数理基础稍弱,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较强。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创新高分子加工工艺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适应两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显得至关重要。①本教改实施后,可提高实验学生的责任感、迫切感和实验热情,使其经历高分子产品开发全过程,享受到从原料到制品的快乐,基本技能在模块中被不断重复和加强,培养节约素养、成本意识和综合能力,富于成就感。

1 高分子加工工艺学课程体系新旧对比

现有的高分子加工工艺学课程体系是分散的、验证性的,缺少连贯性与创造性。

实验是高分子科学教育中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高分子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高分子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大学本科实验教学,而国内的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合理。

高分子专业实验是高分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分子材料专业理论教学部分主要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3个方面向学生讲授。因此,实验教学部分也依附于这3个方面被划分为: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成型加工等实验课程。

2 高分子加工工艺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2.1 实验课程体系优化

聚合物加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聚合物加工过程的原理,了解、熟悉聚合物加工过程的工艺,使学生对聚合物加工原理能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方法。为此,我们暨南大学材料加工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探索对聚合物加工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专为聚合物加工实验课设置1学分,考核评分独立于聚合物加工理论课程,而且试行内、外招生分离教学。36学时和共计10个实验,主要安排如下实验:原料挤出混配、挤塑实验、注塑实验、模压实验、橡胶混炼、模型硫化、酚醛树脂模压实验、热成型实验、吹塑实验、发泡成型实验。

2.2 工程化和模块化的高分子加工工艺学实验设置

本课程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材料制品性能”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艺、材料及制品性能三者的关系。即高分子材料如何通过成型加工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制品,材料的不同与成型加工方法的关系,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加工工艺方法或加工工艺条件,所得制品的性能为何不同,制品的性能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何关系等等,强调了成型加工对制品性能的重要性,即高分子材料制品的性能既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又很大程度上受成型加工过程所产生的附加性质的影响,这是本课程的设计主题思想。

根据混合招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规律和学习需求都不同的特点,本文提出对聚合物加工实验课程进行工程化和模块化改革,同时在实验前期做到内外生分离教学。在模块实验设计上考虑外招生加上基本技能实验环节,之后,让内外生同时参与涵盖整个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那么在实验环节中,考虑包括的实验模块有:填充聚乙烯配制与成型、橡胶的胶料配制与成型、聚氨酯组合发泡料的配制与成型。模块一是必做模块,其他两个模块是选做模块,保证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2.3 实验仪器设备的优化与整合

2.3.1 仪器设备对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验模块能力的建设,全面完成这种能力的建设,对实验室场地和设备等资源要求较高。系统化、模块化的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在本课程实验中涉及到挤出机、注塑机、模压机、开炼机、发泡机等多种设备,这些设备的正确使用关系到整个实验的正确性,那么良好的设备管理方法也至关重要了。我们认为,将本科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形成互动,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本科实验教学也是一项基本科研活动,需要合理组织调动学科、学院和学校的各种资源。

2.3.2 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们在2008-2012四年间,把本科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穿插起来,依靠本院教师承担的相关科研课题,设计了“回收聚丙烯的再资源化应用“实验,由课题组提供相关实验材料和专用设备,同时安排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生协助教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现场指导,既让研究生对其研究方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为其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数据,又让本科实验教学得到顺利实施,注重学生的参与与提升。

2.3.3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平时学习效果

为了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必须统筹协调科研与教学资源,包括一些必需的仪器设备、互通共享的实验场所和协调的管理,形成教学为科研,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任课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不必要求是通才,但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在利用学校分配的教学资源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能有效地组织所有相关的有能力的教师参与课程的教学,利用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思想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3 结束语

经过以上的改革试验与探索,在高分子加工工艺学实验课程的内、外招生混合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1)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迫切感和实验热情;(2)使学生经历了聚合物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学生享受到从原料到制品的快乐,且将配方、设备、工艺和检测四阶段的产品开发过程有机联系在一起;(3)基本技能在模块中被不断重复和加强,各模块存在交叉实验步骤,这些交叉点实际上对基本技能的强化;(4)培养了学生的节约素养和成本意识;(5)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仅外招生认为实验很有吸引力,很有成就感,内招生也认为在和外招生的合作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

注释

① 程丝,王新波.高分子材料专业聚合物加工实验的改进与探索.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00(2):50-51.

上一篇:坚持家园联系 做好教育工作 下一篇:差一点忘记你,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