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课堂练笔“落脚点”,演绎精彩语文课堂

时间:2022-06-09 08:37:32

找准课堂练笔“落脚点”,演绎精彩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和学习规模出发,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仿用和活用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找准课堂练笔的“落脚点”,演绎精彩语文课堂呢?

一、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小学习作教学是启蒙、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小学生只有观察得好才有可能把作文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很多,要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在欣赏插图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增强观察的能力,从而为学习打好基础。如教学《早》一文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将学生引入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和写作的顺序,让他们从中学习观察的方法;完成《早》一文的教学后,再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学习《早》一文的观察方法,亲自观察班级的一角或自己的书房;最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逐步训练就能降低习作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典型片断,指导学生模仿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精彩片断、典型范例,极有利于教师导写。因此,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要注重“读”与“写”的联系,善于挖掘和利用,巧妙指导学生仿写。

1.指导学生进行构段方式的仿写。教材中有不同构段方式写成的段落。教学时,教师应依据本单元习作训练的重点,抓住适合年级特点的典型段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构段方法,并让学生按指定的构段方式进行片断仿写。经常进行不同构段方式的仿写训练,学生会越写越有兴趣,写出的段落会越来越好,从而为布局谋篇打下坚实基础。如《陶校长的演讲》中,二至五自然段采用总分的写作方法,就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

2.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开头的仿写。万事开头难,小学生写作文也是一样 ,大多数都感到难以下笔。有的课文开头很有特色,巧妙地利用它导写,是训练学生写好文章开头的一种好方法。小学生一旦学会了写开头,他们就不会觉得作文难了。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开头:“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教者让学生仿写放学时的情景,学生们都能写得生动活泼。

3.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结尾的仿写。文章的结尾往往是体现中心思想,表达强烈感情的关键部分,所以指导学生写好习作结尾十分重要。教材中很多课文的结尾都独具特色,恰到好处,很有仿写的价值。如《狐狸和葡萄》一文的结尾:“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仅用一句话,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我便指导学生仿写寓言故事,再写一个点明寓意的结尾,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运用课文范例,指导学生开展同步写作实践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习作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练习,能为独立习作和作文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和实践经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与习作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尽可能引导学生拟出跟课文内容有相似点的习作题目,让学生仿写,指导他们进行同步习作实践。如学了《黄山奇松》一文后,可让学生仿写《家乡的东狱寺》;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让学生仿写《武松醉打蒋门神》;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后,可让学生仿写《黑板的启迪》等。这样的仿写,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降低了写作难度。因此,学生不仅不怕习作,还勇于习作。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这就为实现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于是,语文书中的许多精彩段落就成了我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开掘创作灵感的源头。语文课本,实在是我们不宜忽视的一个作文训练基地,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成了我在写作教学中乐此不疲的一种训练方式。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审题、构思、选材时,只注视着眼前这一个作文题目,而没有把它和其他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思考,从中获得写作的借鉴和写作的材料,导致了思维的凝滞,写作的兴趣更是荡然无存。而联系语文课本的写作训练就完全避免了这种情形,有了依托的写作使学生的写作素材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对学生的作文,接受规范性实践训练是必要的,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实践性的写作更是必要的,当两种实践的经验互补而融洽了,学生的作文自然也就大有长进了。因此,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学生的写作素材与写作兴趣就会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就文取材 由读到写巧迁移 下一篇:巧用文本,多元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