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平:“赤壁”更名的背后

时间:2022-06-09 02:18:34

“建设‘文化赤壁’须打造这么几个文化品牌……”2009年2月,“文化赤壁”论坛在闻名遐迩的三国古战场湖北赤壁(原蒲圻)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汇集一堂,聚焦赤壁文化,共同谋划赤壁发展。其中,有“赤壁通”或“赤壁活字典”之誉的著名三国文化研究专家冯金平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的发言尽管并不长,但是另辟蹊径,见解独到……

大家都清楚,是他当年平息了新“赤壁之战”,是他为“蒲圻”更名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他为“赤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费尽了心智。

投身没有硝烟的“赤壁大战”

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它一度改变了当时大汉帝国的政局,结束了由于黄巾农民大起义而引发的军阀混乱形势,造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场战争,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这场战争一的发生地点,虽有诸多争议,但在唐时已作结论,公认发生于蒲圻赤壁。

谁也没有想到,在赤壁之战发生1700多年之后,引发一场新的“赤壁之战”。1977年10月6日,一位叫丁力的学者在《光明日报》第4版发表了一篇小豆腐块的文章《赤壁究竟在何处》,该文最后结论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蒲圻。为了与丁力文章相呼应,蒲圻县革委会主任石昌炎找冯金平谈话,让他写文章介绍蒲圻赤壁。同年10月10日,冯金平在香港《周末报》发表《古战场赤壁胜迹》,次年8月27日又在《长江日报》发表《何处赤壁古战场》,当年同时还在《福建教育》、《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北名胜、《文化与生活》等报刊发表大量介绍赤壁胜迹和赤壁文物的文章。大量介绍蒲圻赤壁文章的出现,也引发了黄州赤壁的呼应。冯金平注意到,黄州赤壁也不断在报刊宣传,有时称“文赤壁”,有时称“东坡赤壁”,同时也指出古战场赤壁在蒲圻。

在这小小的“赤壁热”之中引发了一位先生出来叫板,他就是上海复旦大学古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吴某,他在1977年12月15日于《光明日报》发表了《也谈赤壁在何处》一文,该文全盘否定蒲圻赤壁,主张古战场赤壁在江夏。文章的主要文献根据是《水经注》这本地理蓍作,认为三国古战场赤壁在江夏的赤矶山。这是因为汉阳古代有一个百人山,这个古代的百人山就是现在的衫帽山,且《水经注》有这样一句话:“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从而,认定赤壁山与百人山相对,而百人山应是汉阳的大军山。

三国赤壁究竟在哪里?这是考古界的一件大事,既是个史学课题,又是个现实问题。中外闻名的赤壁之战遗址是旅游者的向往之处,国家准备投资建成旅游区,如果连赤壁之战的遗址都不能确定,建旅游区就无从谈起。

为了找到反驳的有力依据,冯金平认真查阅了《水经注》,发现《水经注》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江水右会湘水”,“江水左迳上鸟林南”,“又东迳下鸟林南”。这里鸟林的位置与今是一致的。此外,《水经注》在赤壁条下也指出了吴军败曹操之处在鸟林。这到底错在哪里呢?是把地点搞错了,还是把这次战争误认为是两次战争呢?冯金平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百人山的位置是值得讨论与考察的。

为此,冯金平沿江徒步考察。他走村串户,夜宿农家,访问老者。依据大量史料和现实材料,写出了几篇考证的论文,发表在《荆楚文史》、《文史哲》和武大的《社会科学论丛》上。在这几篇论文中,冯金平得出这样的结论:《水经注》中的百人山不在汉阳衫帽山,百人山在洪湖,洪湖的百人山与赤壁山相对峙;《水经注》没有错,而是我们把位置搞错了。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名地、名人效应被各地重视,在中国史学界爆发的这场“新赤壁之战”愈演愈烈,一时间,“江汉六赤壁”纷纷亮相,80年代末形成了蒲圻、黄冈、江夏三足鼎立之势。 在这新“赤壁之战”烽火再起的时刻,冯金平和全国各地很多专家一道,从古战场的地理环境、有关赤壁的史料、地理著作、方志等对赤壁古战场的记述,还从地面、地下的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方面论证了只有蒲圻赤壁才是真正的三国古战场,从而否定了“江汉六赤壁”之说。

1988年4月,《三国演义》首次研讨会在蒲圻市举行,会议成立了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进入学术交流环节时,黄冈师专青年讲师贺某在会上说黄州赤壁“文武双全”,不仅是“文赤壁”,还是“武赤壁”,首次亮牌与蒲圻论真假,当即遭他的导师、著名文史专家的怒斥。

当时学者们准备的都是《三国演义》的本体研讨文章,没有涉及遗址之争的论题,冯金平的文章《试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和中的赤壁之战》倒成了惟一和贺某抗衡的力作。冯金平这篇论文一个重点观点是:真实的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三国演义》描述的赤壁之战在黄冈,但是没有历史根据和实物依据。

接受采访时,冯金平说,持“黄州赤壁说”的人,主要依据第一是《三国演义》“东望夏口,西望武昌”,认为只有黄州赤壁才能这样望;其二是《英雄记》,曹操从赤壁欲渡江南,认为赤壁在江北,这与正史《三国志》记述相违背。冯金平认为黄州是没有赤壁的赤壁,因地理著述称其为“赤鼻”,也是没有鸟林的赤壁,《三国志》认为赤壁与乌林隔江相峙。“没有出土文物为佐证的赤壁,黄州至今未发现一件赤壁之战文物,而蒲圻已有2000余件。这样看来,黄州只能是没有历史依据的赤壁。他们的主要依据《三国演义》是文学小说,《英雄记》是文人笔记。”

冯金平说,宋代文学大家坡撰写的《前赤壁赋》也一直误导着炎黄子孙。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们的中学教材选读此赋时,注释语多不详,以致滋生误解。为此,他的好搭挡教授在1990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省大学语文自学考试的教材中,特选定了此赋,并在文中明确指出:“赤壁战地应在今蒲圻市。”“蒲圻”更名背后的功不可没

1992年晚秋的一天,冯金平为蒲圻市的旅游开发考察外出归来,不幸遭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一一头部和手烧成了三级伤,头发和眉毛烧光了,十指指甲均已烧化。

就在他的伤疤还未愈合的1993年春,黄州为了争得是三国赤壁古战场的名份,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三国演义》研讨会。冯金平当时尚在家服药,感觉自己那张烧得疤痕累累的“雷公脸”不便外出见人,在接到研讨会的函请时只好推辞。但为了争取这次辩论的机会,他决定作书面发言。由于他的手被烧成“勾”状,不能握笔,

他便口述,让女儿,终于完成了《蒲圻三国赤壁论》、《赤壁古战场考辩》这两篇共6000多字的论文,由市里派人将文稿送到黄州。

冯金平关于赤壁遗址在蒲圻的系列论据,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首肯,赢得了“赤壁论战”的胜利。湖北省《三国演义》研究会会长李悔吾教授如是说:“历史就是历史,真的说不假,假的说不真,要尊重历史。”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曾把所有有关赤壁的疑点一古脑儿提出,冯金平从历史、地理和军事等方面一一作了从容的解答,韩局长当场拍板拨款300万元,开发古战场赤壁旅游区,修建赤壁文物陈列馆。

烧伤后在家病休的冯金平继续从事三国赤壁文化研究,并埋头写作,先后有《别传――分鼎记》、《天国忠魂》、《周郎赤壁论》等有关赤壁的历史小说、散文、学术作品等问世,并主编《赤壁咏怀》、《赤壁吟草》、《赤壁佳话》等诗词集。他主编或参编考证、宣传赤壁的书藉40佘部,计近1000万字。冯金平在学术上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

1993年8月,笔者向当时的蒲圻市委政策研究办公室写信提出应该向国家民政部申请将“蒲圻”更名为“赤壁”,并提出了3点理由及有关建议或设想。次年8月,笔者向当时的蒲圻市委宣传部再次写信建议将“蒲圻”更名为“赤壁”。此时,冯金平也主倡“蒲圻”更名为“赤壁”。在赤壁市更名的岁月,冯金平不仅作了舆论宣传工作的准备,而且直接进京参与筹划。

1998年的一天,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获国务院批准,顿时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互相传递。此时,冯金平老泪纵横。一位资深历史学教授看到报纸新闻,不禁击掌称庆:“蒲圻市更名赤壁,冯金平功不可没!”一位历史学教授曾开玩笑说,“冯金平是考古学上的‘拼命三郎’,没有他,蒲圻赤壁这块古战场的牌子也许被人早摘走了。”

有人说,冯金平是一部三国赤壁“活字典”,所有关于三国赤壁的历史知识,只要问他,他没有不清楚的。《选集》再版修订时,《毛选》编委会曾特致函给他,请他专门为著作中的“赤壁之战”作注释。中国邮政总局设计发行《三国演义》中有关“赤壁”的一组邮票时,也特约冯金平为邮票撰文。

主倡“文化”兴赤壁又好又快发展

在冯金平眼里,赤壁文化首先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文化。他说,面对一个强于自己近十倍的兵力,正是周瑜、鲁肃、诸葛亮、黄盖等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取得战争的胜利,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赤壁文化也是联合协作的文化。当曹军南下之时,东吴集团就作出了对内‘上下齐同’,对外即刘备‘与之联合’的战略决策,从而使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合破曹军取胜。这与我们今天讲统一,讲团结是一致的。”冯金平说,赤壁文化是一种战略文化,就赤壁之战本身来说,是一场斗智斗勇,是智慧的较量。

冯金平从历史的视角看到现实意义,他说,赤壁文化更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文化。“对外联合刘备,借用刘备的力量,借用诸葛亮、庞统的才智以及传说中的草船借箭、南屏山借风等等,这都体现在一个‘借’字上。这与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借鸡生蛋等不无相似之处。”他高兴地说:“赤壁市近年用活了这个‘借’字,在紧紧抓住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借才、借智、借资、借力,巧用诸葛亮借东风的大智大勇再打一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赤壁之战,加快经济发展。”

赤壁古战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它不仅有大批的地面遗址、古建筑,有一批新建的名胜景点,更重要的还有大量三国时代的出土文物。冯金平说,这一批可观的文物古迹就是我们今天开发建设赤壁旅游业的重要本钱,有了这个本钱,我们就可图再发展。

千古赤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和电影《赤壁》的上映、京剧《赤壁》的演出,“赤壁”这个名字已家喻户晓,尤其是在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可谓是妇孺皆知。当然,冯金平亦随之在国内学术界、史学界名声大噪。但是,他没有沉醉在耀眼的光环之中,而是在进一步关注三国赤壁文化的研究,并赤壁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上一篇:惊动温总理的徐光宪院士 下一篇:纪念全国青联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