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少往往越好

时间:2022-06-09 02:01:01

德国心理学家主持了一个叫“无玩具幼儿园”的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幼儿园的孩子们三个月都接触不到玩具,只能得到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材料。

在我们这个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还有人要“没收”掉孩子的所有玩具,难道他们是想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力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玩具乃孩子的第一本教科书”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念吗·他们到底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要“没收”掉孩子们的玩具呢·

其实,这是一个预防“消费成瘾”的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行为,现代儿童是在消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已经很不一样。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却面临着欲望膨胀、消费过量的危险。父母越来越重视和爱护孩子,但孩子却越来越孤独,孩子的玩具越来越多,可他们也感觉越来越无聊。

这个项目的报告里说道,孩子们感觉到这个过程是一种特别的经历,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变化的环境。孩子们分成多个小组,讨论各种想法,被子、枕头的不同玩法及很多想象产生了;他们来到院子里,用手和棍子挖沙子,用收集到的树枝准备“篝火”;到田野、森林和公园里散步,为大自然的丰富而快乐。原有的固定爱好的游戏群体开始解体,一个多彩混合的新集体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减弱了。教师则始终都站在这些活动的后面,进行观察,将所有的东西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在观察日记中。

“没收”和“剥夺”的结果竟然是“创造”。创造玩具是孩子的本能,游戏不是大人教给孩子们的,它本来就来自于孩子创造的天性。

这个项目实施已经好几轮。在几轮方案的实施过后,小学教师发现:那些经历了无玩具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思想观念、想象力、耐力在学校里表现突出,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能力最令人羡慕。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高中数学教育。经常听到我们的数学教师抱怨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学数学,只会做老师教给他们的,甚至有些学生连手把手教的都不会;我们的学生家长也说自己的孩子在初中小学时数学成绩都非常不错,甚至是出类拔萃的,但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并因此埋怨高中教师不如初中小学教师会教。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生变成不教就不会学习了呢·带来这个后果的原因归结于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包办学习”,在“包办学习”中成长的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学习数学就是要靠老师教。由此,学习成为了一种消费活动。

为此,笔者根据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几轮教改活动。高一是学生“学习心理”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比较强,及时发现学生的天赋及气质特点,通过自学辅导予以调适,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给予不过高也不偏低,“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机会,进行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养,培养和提高各自适合的良好的学习个性、行为习惯和求知欲。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减少对技能和技巧的渲染,注重通性通法。

课中,改进教育教学,合理掌控教学节奏,优化课堂氛围,安排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降低重心,减小坡度,分散难点,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详略得当,并运用好文字、图标、实物和计算机等常规辅助教学手段,在重视教法科学性的前提下,锐意创新,使教法具有灵活性和趣味性,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的需要,有机地插入适当的数学小故事、小幽默、小问题,并辅以恰到好处的情感语言和体态语言等,使引课简洁、新颖,从而激发兴趣,为一堂课的开展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展要舒缓、活泼,并设计多个兴奋点,使学生思维兴奋,为一堂课的高潮做铺垫;一堂课的高潮,则要刚烈、紧张,使得学生集中注意,解决难点重点;最后是一堂课的结尾,概括总结要清晰、明了。由此,可以吸引学生高效率听课,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人教A版选修2-1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中,由于学生进行了课前自学,如果仍按一般常规上课,就缺乏吸引力,于是我在上课开始时增加一问:椭圆定义中的两个定点重合为一点的时候,其动点的轨迹是什么·这样可使学生感到新颖、别致,从而激发探求兴趣。上课过程中,在完成基础知识和一类思考题及例1的讲授后,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分散,利用问题“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解例1吗”引发进一步探求欲望以使思维兴奋,然后引导学生用待定系数法再次解决该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在完成例3后,引出解决另一类思考题。有小部分学生会得出结论: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连线的斜率的乘积是一个负常数,则此动点的轨迹是一个椭圆。从而提问学生这个结论是否有误,若有误,错在哪里,为何错。这可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出准确严密的结论: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连线的斜率的乘积是一个负常数且不等于-1,则此动点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当常数等于-1时,动点的轨迹是一个圆。

课后,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课后反思,即上完一课后,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课中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馈,是否还有一知半解的或还有其他更优解法,能否对问题或结论进行变式,等等。最后,进行课外作业布置,包括所有同学都须做的作业和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巩固提高作业(完成“探究与发现”中的余下问题)。

课外,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基础薄弱的同学宜选择偏重基础的资料;能力较强的同学,则宜选择有一定难度、偏重技巧的资料。

经过笔者的教改试验的学生,会考合格率百分之百,优秀率大幅提升,同时,在省地市三级数学竞赛中各奖级获奖人数达学校获奖人数的一半,甚至超过部分省一级重点学校。

上一篇: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三要素 下一篇:试论中职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优化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