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写意油画生态观察

时间:2022-06-09 11:12:16

四川写意油画生态观察

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四川省有一批油画家始终在自觉坚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油画的写意性表达进行潜心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大都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分布在成都及周边的城市,持之以恒地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近些年,一些油画家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绘画面貌,在各种重要的展览中崭露头角,并呈现出多样性的绘画形态,成为我省油画重要的新生力量。这里从对几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油画家的艺术成长生态观察的角度,将他们参加各种展览的艺术动态和作品形态和通过面对面交流所获得的有关绘画观念以及绘画思考的信息进行梳理性的叙述,其目的是从这一视角来展现他们艺术成长历程的脉络和绘画探索的进展以及绘画探索的方向,以此来勾画出四川省写意油画的生态面貌,同时也对绘画创作进行一些学术的探讨。

廖新松

1960年生,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生活工作于成都。2006年以来,他在油画写意性探索上从《首都机场》系列到《杂耍的时代》系列,几年间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蜕变。从2006年开始创作的《首都机场》系列是以特定的场景来关注和见证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具有意象现实主义的倾向。《首都机场NO:1》问世,入选了“精神与品格——中国当实油画研究展”,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继而催生了《首都机场》系列作品出世。《首都机场》系列在油画语言的建立上,在关注笔触、色彩、空间、体积等油画本体特征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造型观念,以减弱画面的空间感,而注重画面的平面感。以厚重的笔触、书写性的笔法在具象中渗入抽象的意味来强化色块组织的韵律和节奏,营造出画面大气磅礴的整体气韵,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在一种现代意识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2010年他在绘画中从过去试图去使用所有的可能性,转化到试图去排除所有的可能性,他将思考和着力点集聚在了把生存的危机、压抑、冷漠转变为有益的东西上面,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健康维度。2011年杂耍的时代——廖新松油画艺术展,2012年上海春季沙龙——《杂耍的时代》主题展,2013年来自中国的声音——廖新松作品展(美国),在《杂耍的时代》系列中,杂耍的人物来自于经典戏剧的形象,是以杂耍的方式来戏剧化表演者。在这里,“杂耍”是原初的概念,“表演者”是原初的图式,是画家与观众、读者沟通的桥梁,同时以暗含的某种隐喻,把“表演者”的人物形象推向了深度意象的纵深,试图以这个人物带出关怀与困惑,作品的绘画语言的自觉性、构成性的语言目的转换也由歌唱变成了质询与追问,以更加弱化的现实空间构建出平面化的意象空间,扩大了作品艺术图式的张力和艺术观念的张力,充分体现了图示关怀与主题关怀,但主题关怀更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完成了他从传统到当代立场的转换与建立,其绘画形态具有独特的品质和气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廖宁

1965年生,任教于绵阳师范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生活工作于绵阳。他在绘画观念上的转变,是在2004年7月随四川美术家代表团到韩国参加龙山国际美术节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参观了很多美术馆,一起交流心得,他对韩国当代抽象绘画中融合中国传统水墨和书法元素的语言方式充满兴趣,并由此受到启发,开始思考油画的民族语言形式的问题,认为油画首先是材料,其次是方法,从绘画的本质讲是表达,表达的核心是绘画的语言,好的语言是适合自己、能支撑自己顺畅表达的语言,而语言的建立必然依托自己的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开始从中国传统水墨中寻求油画语言表达方式的探索。2005年8月。在绵阳源自缘起8人油画展上看到了他展出的十几幅作品,这些作品以黑色为主调,清新自然、酣畅淋漓,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的气息,已初具形态。同年9月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的作品《川东印象之五》,开始呈现以点为符号的形态,画面在趋于平面化的形态下。结合当代艺术的构成形式,凸显视觉力量。在随后的两年中,他的川东印象系列逐渐从客观自然形态中抽离出意象的形式,痴迷于点的微妙变化,画面沉静唯美,开始形成个人的语言风貌。2008年9月,参加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创作研讨班学习是他绘画形态蜕变的转折点。从这段时间创作的《往事·一日幽静》《往事·微风刚过》等作品中,可以看出画面由工整趋于松动,由形式的经营转向精神的探求,呈现出文人画的气质和诗意的意境。随着往事系列的延伸,形成了他绘画的基本形态,个性化的绘画语言逐渐趋于成熟。从展览的作品形态来看,从2008年7月入选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的《伤城·北川》、2009年5月入选感恩·重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的《板房迎新》、同年9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人间四月天》、2012年入选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阳光温暖》、同年在绵阳举办个人绘画作品展、2013年入选丰域西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的《往事·蝉鸣》,可以看到他绘画探索的形态。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学性,要静静地品读,风景作品清新酣畅、往事系列清幽闲适,静物小品性情雅致,画面唯美、清静、温情、充满诗意,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亲情。细细体味,却在静谧的诗意表象中让你隐隐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郁,似乎在追忆这静静流逝的时光和已经消逝的美好,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某种忧虑,这是大工业背景下人与自然、生命与生存的自省和反思,表达出深沉的人文情怀,从而使他的绘画体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意味,耐人寻味。从这一意义上讲,他的创作思路和绘画语言,符合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方向,他的成功经验验证了一个艺术家只有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度上去反映时代,讴歌时代,才会被时代认可,历史才会留下足迹。

黄润生

1972年生,任教于西华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生活工作于南充。他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四川省展的作品《农家院·夏夜》开始受到关注。随后,2006年《旧楼·四》入选远大杯·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提名资格展获优秀奖;2007年《暮归》入选第三届四川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偏岩老街》入选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汇展,《山峦之秋》入选第二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展;2008年《秋之山峦》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优秀奖;2010年《桌上静物·六》入选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深秋南街图》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深秋》入选挖掘与发现——第二届中国油画新人展;2012年《柳江古镇》入选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获艺术奖。通过这些作品大致可以窥见他在写意油画探索和实践上的基本脉络,2012年在成都了了阁举办的清润华生——黄润生油画作品展,集中展示了他近几年以油画为载体从多个视域表现不同物象的生存现实,以及从不同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对油画形式语言特征所进行探索的成果。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从笔法肌理、造型意味、色彩象征等几个方面探寻着个人在油画创作中的意象表达,建立和明确了个人的艺术特征及审美取向,也可以看到他在努力探寻个性化的形式风格的过程中,更多地专注于绘画本体。他的绘画并不刻意描绘客观物象的表面形态,更多的是在体悟物象的存在意义。作品以意象性传达诗意性,追求主观意兴和笔墨情趣的完美统一,画面形象表现的是寓“意”之“象”、物我相融的生成之象,是用来寄托画家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他把那些日常所见却不受关注的亲切的事物纳入视觉内,以他所喜欢的毛笔和刮刀并用的方式来表现,柔和的地方用刮刀画出来,而刚劲有力的地方则用毛笔完成,这正好是一刚一柔的相反向度的刚柔相济。毛笔在他手中所画成的线条变幻无穷,既用于形体之间的分割。也用于轮廓内的物象的塑造,以书写性的笔法表现画面物象,在经意不经意间寻求物象的视觉形式美感,笔法既塑造形体,也形成画面的肌理效果,绘画形象既是物象也是心象,既充分表现出客观物象的质感特征,又营造出了画面的整体氛围,传达出个人情感和审美取向。而刮刀则在视觉结构上组成了丰富而细微的层次。边沿锋利无比,而其内则至软至柔,在刀笔的交错中“致广大而尽精微”,使客观物象通过联想,在多个维度上呈现出深层次的感知、理解及表现,其特性和毛笔相得益彰,令人玩味,使他的绘画既保留了油画本体的原味,又表现出意象表达的写意性,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胡峻涤

1962年生,为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生活于成都。他从传统油画的写实再现到写意性表达的蜕变,经历了长时间的彷徨和思考。为专心绘画,实施自己的创作计划,他2002年毅然放弃了在北京的生意,卖掉了住宅,回到了乐山老家,于2007年入驻成都浓园。开启他蝶化的原初动力,是心性和灵性所致。所谓心性,乃他深入骨髓的中国文人的精神抱负所承载的责任,所谓灵性,乃他经年淫浸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所滋生的情怀和诗性,引领他到民族传统艺术中去寻找绘画的归宿,从1998年到2001年他在绘画语言形态上的变化,画面色调由深沉渐而清丽,深暗而单一性的画面背景逐渐化开,朦胧变幻的团块渲染意味无穷,单纯的画面结构、别致的画面形式进入到了“我画即心画”的自由状态,进而生长出一种内具中国传统水墨气质、外具西方水彩性格的绘画品质。这一羽化的线索和脉络,从1998年的《鸢》到其后的《聊斋》系列、《月午》《水云漪》《丹顶鹤的故事》《惑》系列以及在2009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茶铺》中可以得到印证。从绘画形态来考察,其一乃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内在,其二乃西方油画的技术支撑,两者“际遇而神化”乃至“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表达境界,因而他的绘画始终以意象性的具象表达写意的精神,传达出一种觉悟、一种伤感的浪漫诗性情怀和意境。

唐高明

1966年生,任教于西华大学,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生活工作于成都。他近些年一直潜心于探索当代油画写意性的创作方法,经2006年的《夜未央》系列,到2007年的《我的2007》系列实现了创作转型,在2013年的师者造化——唐高明油画专题展中集中展示出了他的绘画探索成果。在《江山如画》《这山这水》及《这边风景》系列作品中,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布局架构运用于画面的形式结构中,采用中国传统绘画卷轴的画面形式,表现广袤无垠气势恢宏的长远感,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立轴的画面形式,表现沟壑纵横重峦叠嶂的高远感,以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书写性手法表达出他的色彩世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具有印象主义色彩趣味和中国传统山水画韵味的独特面貌,《花语》系列则以淋漓尽致的娴熟技巧尽情宣泄内心情愫,写意性的意趣在具有装饰性意味的画面形式上呈现出很强的现代感,由此显现出他与众不同的绘画个性。

李猛

1974年生,任教于乐山师范学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生活工作于乐山。他生于安徽,因喜欢四川的清静闲适,大学毕业后便留了下来。在2006年第三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2007年第二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展、2010年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等展览中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在绘画探索中的变化和进展。近些年,从田园系列到庭院系列,在如梦似幻的情景中营造出了一种特别的静谧和安详,画面清新自然,意境悠长,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长年积淀的修养。在语言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上,他将写实油画的再现性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性相融合,田园系列颇具其师陈和西的风范,而庭院系列则创造出一种淡雅纯净、简洁自然的绘画面貌,从中不难看出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研习的心得,体现出他在油画中追寻民族审美价值的取向。

1965年生,任教于四川文理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工作于达县生活于成都。他生长于大巴山,热爱大巴山,因而大巴山直到现在依然是他创作的母题,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之重,注定了一生的难解缘分。画大巴山是画大山大水的全景山水,从1998年入选98国际美术年——山水油画风景作品展的《心事系列·灵》、1999年入选全国建国50周年作品展的《巴山瑞雪》、1999年入选四川省祖国颂——山水油画风景展获优秀作品奖的《瑞雪》、2000年参加芬兰2000文化论坛中国风景绘画艺术展的《屏》、2000年入选全国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展的《晚秋》《冬韵》、2001年入选中国油画大展获银奖的《乐土》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山大水中长大的画家,关注的视觉并不满足于一角半边的局部风景,而是要以全景式的广阔视野来呈现出他心中的大巴山的神韵,这使他的油画风景不用去遵循西方传统油画风景的焦点透视法则。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所铸就的审美方式,他自然地选择了与五代北宋时期的荆浩、关同、范宽他们神貌同一的关照自然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山水气韵,使他的作品在图式上展现出了一种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意味,绵密细碎的笔触层层堆积出厚重而变化丰富的微妙色彩,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斑驳、凝重的质地感,清澈、通透而沉着大气,抽化出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东方山水意象,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绘画面貌。2004年他的绘画风格开始发生变化,转向了抒写内心的写意性山水。也许是由于生活地的变动,使他常往返于城市与大山之间。居于都市,所看到的皆是被物欲推裹着疲于奔命的众生世相,庞大的物欲漩涡,滋生出的麻木、焦虑、困惑与无奈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蔓延着,这种令人窒息的大背景,使他在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的静谧之间转换,更加强烈地体悟到在大自然中生命与自由的真谛。居于闹市,寄情于心中的山水,这或许又是他与大巴山的另一层缘分。从2009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头顶一片天》所呈现出的形态,仍然是中国山水画的全景图式,但是也由绵密细碎的笔触演化为块面书写的笔触,画面在具有书法意味的团块中形成了一种抽象的山水意象,兼具中国传统山水的气韵与油画的厚重,使他进入到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绘画表达层面。

奇弘

1967年生,任教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生活于阿坝水磨镇。2006年参加第十三届北京艺术博览会是他绘画探索的一个节点,看过博览会展出的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作品后,大多并没有多少印象,留下的只是视觉疲劳后的疲惫,或是有所顿悟,他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去寻求油画的表现形式,以表达他所钟爱羌山神韵。从2007年发表在《画苑》上的《羌山冬雪》和《阳光羌山》、同时发表在《中国油画》上的《痕迹系列之十三》《羌山阳光系列之一》《羌山阳光系列之二》和《羌山阳光系列之三》等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这些作品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意象与油画的色彩表现相融合,用笔恣肆豪放、构图丰盈饱满,设色饱和沉着、造型雄奇险峻,以色层交织重叠捕捉阳光在山岩上反射闪烁的光斑,以山体的厚重繁复和云水的轻灵飘渺获得虚实相生的纵深,营造出一种优美的诗意浪漫情调。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奇弘的绘画有了新的变化,或许是经历了生命存在与自然灾害对抗的生命价值彻悟,画面由优美走向了崇高,近期作品《空山系列》中,大写意的画面形态不再雄奇而更趋内敛,在纯净空濛的色调中透出禅意,意境空旷深远,使他的绘画由意象表现上升到了精神表达的层面。

罗敏(女)

1968年生,创作室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生活于成都。从她入选2006年金陵百家油画作品展的作品《红色记忆》、入选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祝福》、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新兵连的小丫头》、入选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获佳作奖的作品《骇》等一些重要展览的作品以及2011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日常之镜——2011罗敏绘画展》中《夏天》《蓝顶的秋天》《冬天的雏菊》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为女性画家和军人职业画家这一双重的身份定位,使她的艺术创作和创作观念总是在职业需要的主题创作和艺术家本质的非主题创作两者之间转换,但无论是进行如女兵、题材等主题性创作,还是如游泳、植物、石榴题材等非主题性创作,内容切点的个性化和绘画语言的个性化都是她寻找的根本核心,是她作为艺术家以作品来完成对自己心灵诉求的方式。为此她敏感地对油画的画布、颜料和画笔的属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实验,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性表现进行借鉴和研习,力图探寻一种自我的绘画方式和气质,进而去实现真实的个性体现。从2008年以来,她的作品绘画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趋向于写实,而这之后作品从布局方式上不对场景、环境着笔,颇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意趣,画面以朴实流畅的书法、以具象的视觉呈现出传递心中之意象,试图重新发现绘画的本体性和自由性。观察她的作品,在女兵题材中她对艺术理解转向了对特定场景下人物细微状态的关注和表现,由于自身的女性身份,使她更有条件对女兵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征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以朴素的气质、绚丽的色彩表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生命;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又以女性的细腻还原艺术家的敏感,将身边常见的物象作为绘画表达的对象,在画面中把日常生活作为绘画形象进行简化和放大,在非常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下以微观追寻的方式,用绘画的形态将日常生活固化为一种记忆,以个体生命、时间存在、生活状态传达一种精神趣味,正所谓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的写意气象。由此可以看出,绘画对于她而言,已经是一种寻求人格自由的方式,她并没有压抑和牺牲自己的个性来求得大同,而是要用一种纯粹而朴素的语言去找到通往自己相对独立、单纯的精神家园,表达一种对社会、对生活的觉悟、责任和热爱。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关誉,山川神秀,人杰地灵,哺育了一代代骚人墨客,扬雄、苏轼、文同、李白……辉耀青史。巴蜀文脉的源远流长,生成了川人崇尚山水的人文情怀,或许正因为骨子里的文脉传承滋养了一种意象的天性,催生出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四川当意油画形成和发展的群体生态,这当中还有林泉、张强、左泊舟、杨瑞洪、林辉、张雪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可以预知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这一生态的成长将会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地向着多样性和多元化方向伸展,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景象。

上一篇:悠游笔墨之间 下一篇:神奇的指甲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