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时间:2022-06-09 10:00:24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非常必要

当前,我国外贸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正处在从数量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外贸还存在着“四大不够协调”和“四个不可持续”。

(一)四大不够协调

1.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

3年来我国外贸平均以30%以上的速度高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以纺织品为例,2003年与2001年相比,我国取消配额类产品出口数量猛增,对美国、欧盟的出口价格都下降了60%左右。2003年我国出口鞋类占世界市场的60%,平均单价分别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同时,我国部分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已经很大,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市场的73%、美国的17%、欧盟的16%,市场份额都居第一,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同时,还有不少出口商品存在“三高一低”,即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我国出口数量扩张、增量不增效的特征明显。

2.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够协调

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世界排名第9,比商品贸易低5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比为11.5%,不及美国的一半;我国服务贸易逆差93亿美元,而美国则顺差643亿美元。在世界经济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时候,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更能体现一国的综合竞争力。全球服务外包的兴盛,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的份额将不断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如果我们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但不利于改变我国服务业落后的现状,也会影响整个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3.贸易和产业不够协调

我国出口产品档次低,既有生产企业的原因,也有贸易企业的原因。生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生产出好产品,只能便宜地卖掉;贸易企业国际营销能力不强,不能出几个中国自己的家乐福,让生产企业贴自己的名牌,不能带动产业素质的提高。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既没有形成合理分工,也没有很好协作,没有形成一批有跨国经营实力的贸工、贸工农一体化企业。

4.东部和中西部外贸不够协调

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贸易额占全国的92%,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不足8%。这种差距是巨大的,客观上拉大了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2004年近几千亿的出口退税,绝大部分给了东部;外向型经济创造的GDP、税收也留在了东部;外贸创造的就业主要在东部,尽管东部雇佣了一部分中西部农民工,但他们创造的大部分利润都留在了东部。

(二)四个不可持续

1.贸易摩擦增多不可持续

虽然我国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不到6%,但对我们的反倾销案件却高达15%。到2003年,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1995―2003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反倾销2416起,其中针对我国的就有356起;2004年又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及金额12.6亿美元。如果继续搞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将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我国对焦炭出口进行调控,引发了与欧盟的贸易争端。从进口看也是如此,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占全球贸易量的61%,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近2倍,国际运费也因此上涨1.9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贸易摩擦既会给我国造成损失,也不利于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是不可持续的。

2.低成本不可持续

目前,我国的平均工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1/40左右,也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12年来珠三角地区民工工资只涨了68元钱。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为什么这么低?在我国有上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的情况下,还出现了“民工荒”,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试想想,如果我们建立覆盖范围更广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外资、内资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劳动力成本就会上升,出口产品还会这样便宜吗?前一段时间,SA8000吵得很热,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既要反对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搞贸易保护,也要从我们自身发展需要考虑考虑,提高工人待遇和保障,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土地也是这样。我国出口产品中没有完全反映土地的真实成本,没有真正形成“要素价格”,个别地方政府可以把土地很便宜地出让出去。低价处理土地,既会损害国家利益,也使不少农民失去生存依靠。据统计,仅1987―2001年,就有340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目前,征地补偿已经写入宪法,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成本上升的势头也开始显现。可见,支撑我国外贸增长的两个低成本因素,虽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从长期来讲,都是难以为继的。

3.高资源消耗不可持续

从表面上看,国内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似乎与外贸无关,事实上,外贸高增长也是一个原因。出口增长快,尤其是粗放式增长,输出大量的“物”换回数量不对等的“钱”,这在一定程度上等于输出资源、输入污染。比如,进口一架飞机要2100万美元,我们出口一双鞋平均才2.5美元,换一架飞机得用840万双鞋。我们生产鞋消耗的主要是自有资源,不像美国,飞机零部件从全球采购,消耗的是其它国家的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这种高消耗必然难以为继。

4.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可持续

我国出口对加工贸易依赖较大,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缺乏自有品牌。我国出口500强中,名牌产品销售的比例只有6%,远低于国际上50%的水平。2003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只有海尔入选。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国内附加值低,是“在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而不是“中国自己制造”(Made by China),或者叫做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底端。

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比如,英特尔成都公司,年出口将达4亿美元,虽然称之为高科技企业,其实只是封装测试厂,属于劳动密集型。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估计用不了多久这一比重就能超过美、日、德、英等技术大国,2020年达到45%的目标可能提前几年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产业技术已真正升级,并不意味着我国核心竞争力已经增强。从当前来看,加工贸易这种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难以为继的。

二、我国外贸发展的空间既体现在量的增长上,更体现在质的提高上

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新技术革命等,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际贸易空间也将大大拓展。世行预计,2003―2015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将达3.1%,按过去20年世界贸易平均增速是经济增速2倍计算,世界贸易年均增长为6%左右,2015年将达16.6万亿美元,是现在的2倍多。我国在世界贸易扩大“蛋糕”中,完全有可能获得更大份额。从内部看,要实现GDP翻两番,今后十多年GDP增长将在7%以上,按过去25年外贸增长高于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推算,外贸增长应在10%左右。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外部的依赖加大,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更激烈。

外贸增长的空间看似量的增长,其实更需要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如果我们产品结构优化,与发展中国家形成错位竞争,我们的发展空间就更为广阔。当年日本就是通过出口结构调整,避免了低层次竞争,减少了摩擦,实现了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如果我们走质量提升之路,即使出口数量不变,出口额仍能大幅增长。假如我们的鞋也能打出自己的品牌,价格从意大利的1/12提高到一半,出口值同样可以扩大6倍,可见出口质量提高的空间多么巨大。

三、正确认识我国作为贸易大国的优劣势

(一)我国市场大的优势

市场大,体现在我国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较高,我国既是大买主,也是大卖家。从理论上讲,我国具有比较典型的大国贸易特征,不少产品是价格主导者(price-leader),而不是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如果出口增长过快,造成过度供给,就必然导致出口价格下滑;进口增长过快,国际供给暂时跟不上,就会拉动进口价格上升。

(二)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又一重要优势

我国13亿人口,每年大学毕业生就有200多万,人多、高素质人才多是我们的国情。人多就业难是事实,但人多也意味着我们有大量的普通劳动力,更有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把我国的人多优势与国外的其它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五条途径并重,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搞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提升加工贸易这一不出国门的劳务输出的水平,积极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牢牢抓住市场潜力巨大的世界服务业外包新机遇。

(三)我国的优势还体现在结构的迅速提升上

在市场结构上,我国消费结构升级非常明显,带动了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升级。内需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依赖国内庞大的市场形成国际竞争力,最终将带动出口产品结构的提升。在劳动力结构上,随着教育、培训的加强,特别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素质人才比重大大提高。这些人才发挥作用,将对我国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提高、吸纳国际服务业转移等产生重要作用,从而带动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外贸发展的方向应是: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并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贸易对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动:一是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发展名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贯彻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工作着力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推动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动农民工就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不但要成为“不出国门的劳务输出”,而且要成为“不出国门的产品输出”,通过扩大国内采购比例、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由“候鸟经济”转变为“榕树经济”,增强对国内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三是促进国际营销能力的提升,培养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把握市场的主动权,看重“微笑曲线”的后端,增强获利能力。四是促进行业协调,制止进口和出口中的恶性竞争,减少肥水外流,特别是在资源进口中要注意长期供货关系,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资源供应基地。五是促进两个市场的衔接与互补,增加国内急需的产品进口。既要注重进口资源、能源、技术,也要坚决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出口。

上一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贸流通工作 下一篇:依靠高新技术 打造强势品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