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化及其发展思路探讨

时间:2022-06-09 08:58:24

武汉东湖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化及其发展思路探讨

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审美逐渐成为大众性活动,在资本逻辑之下,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化景观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地方文化的旅游商品化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本文以武汉东湖为例,提出了旅游开发应紧扣地方文化内涵的观点,以及“区域整合”、“特色彰显”和“品牌塑造”三者结合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化资源 商品化 旅游产品 发展思路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d227)

一、地方文化的旅游商品化

“商品化”是指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事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为可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的商品的现象。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当今社会被“物、服务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和消费”所充斥,在此社会形态里,似乎一切物体皆可用于交换,并以有价商品的形式呈现其价值。地方文化商品化的原因盖因如此。在前现代社会中,文化审美活动只是少数上层人士的权利,“审美活动既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又是其追求闲情逸致的方式”(李世涛,2008)。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审美逐渐成为大众性活动,同时也成为资本厂商借助审美符号刺激人们消费欲望的重要手段,在资本逻辑之下,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化景观逐渐成为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商品。

地方文化本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生存样态的客观体现,但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对地方文化景观的“凝视”使其具备了潜在的商业价值。正如美国学者瓦伦・史密斯(Valene L. Smith)在20世纪50年代所发现的,在好奇心驱使下,游客们来到阿拉斯加,期望观赏和体验当地的爱斯基摩人生活,爱斯基摩民俗也由此成为一种可交换的商品。康乃尔大学的格林伍德(Greenwood)也有同样的发现,他发现西班牙Fuenterrabia地方为了吸引旅游者,会努力设法把当地的艺术、典礼、仪式、音乐和传统等文化资源变成可以销售的商品。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来说,游客对地方文化的“凝视”不仅意味着审美需求,而且也意味着商业机会。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在政府、资本、专家和媒体等各方权力的介入下,经历了从衰落到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复兴过程,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资本作用之下,地方文化可以转化为新的商品形式,并通过参与社会交换而实现其价值更新。

二、武汉东湖文化资源的主要内涵

武汉东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积32.5平方公里。“东湖文化”是围绕东湖这一自然湖泊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具体而言,就是围绕东湖自然地貌而形成的建筑、景观、园林、考古遗址、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以及由它们所传载、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周德均、朱声媛,2007)。概括起来,东湖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山水文化资源

东湖风景区内有山峰34个、半岛120多个、山林5500亩,山环水绕、碧波万顷的风景是东湖文化资源的最大特色。早在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袁说友就有描写东湖的诗句:“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瑰丽多姿的自然山水使东湖具有很高的视觉观赏价值。

(二)荆楚文化资源

东湖地处江汉平原,荆楚文化是东湖文化发展的人文基础。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东湖已拥有楚城、楚市、楚天台、行吟阁、沧浪亭、屈原纪念馆等一批标志性的楚文化景观。

(三)宗教文化资源

历史上,武汉最早的寺庙头陀寺、华中名刹宝通寺以及东岩寺、修净寺、小塔寺等都建于东湖附近,其中一些寺庙兼具书院功能,成为文人雅士读书养性的地方,为东湖增添了不少的人文气息。

(四)科教文化资源

东湖科教文化的形成首先得益于近现代武汉大学的兴办和发展,“白墙绿瓦印碧波,书声琅琅伴涛声”,武大的兴办使东湖平添许多书香文雅之气(周德均、朱声媛,2007)。建国以后,环东湖地区又汇聚了华中科技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和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48所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这里已发展为全国闻名的智力密集和科教文化集聚区。

(五)植物文化资源

东湖在植物观赏产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湖梅园有梅花206种、荷花505种,数量为全国之最,这里同时也是国家梅花研究中心、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东湖樱花园占地150亩,有樱花5000株,是与日本泓前、美国华盛顿齐名的三大赏樱胜地之一。东湖还有桂花园、杜鹃园、蔷薇园、水生花园、松柏园、盆景园等植物观赏园区。

三、东湖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景区发展历史,东湖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化建设可采取“区域整合+特色彰显+品牌塑造”的发展思路。

(一)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大东湖旅游圈”

长期以来,东湖风景区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区域内各单位各自为政,违法填湖、破坏植被等情况时有发生,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给东湖生态资源保护带来很大困难。2006年地方政府成立了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构建“大东湖旅游圈”理顺了管理体制。今后,地方政府应发挥新的管理体制的整合作用,从“大东湖”视角出发,发掘、发现东湖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变革,让分散的文化资源产生聚合效应,推动东湖文化旅游业发展。

(二)旅游开发体现文化特色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项文化产业,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东湖旅游开发应追求资源开发与文化特色的紧密契合,通过旅游服务和产品开发彰显其文化内涵。

(1)明确文化资源开发方向。区域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复杂多样性,如东湖有生态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等多种文化形式,明确文化资源开发方向是后期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在工作方法上,东湖风景区可通过专家研讨、市场走访等形式,确立其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和辐射内涵,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明确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2)确立文化旅游开发的主题形象。旅游主题形象是景区文化资源精髓的集中体现,它决定了景区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对东湖景区而言,人文景观与秀丽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其文化生态基质,东湖文化旅游开发可以“文化东湖”、“休闲东湖”为目标,确立既体现山水文化特色又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旅游主题形象。

(3)合理把握东湖旅游产品的外显特征。结合文化内涵并合理把握旅游产品的外显特征,这是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例如,桂林“印象刘三姐”项目以山水实景演出为外显特征,展示了漓江民俗文化;陕西历史博物馆采用唐式建筑风格展示汉唐雄风等。东湖旅游产品的开发可在产品展示形态(如空间陈列、游线活动等)、游客活动方式(如静态观赏、动态参与等)、产品服务方式(如文化解说方式、服务人员的语言和仪态等)诸方面精心设计,使旅游产品在外显形态上体现出自身文化气质,如此方能打动游客。

(三)塑造东湖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旅游产品品牌是景区优质旅游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其表现方式是优质旅游景点和品牌旅游线路。基于文化资源优势,东湖可重点建设三大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1)“东湖国魂”品牌。以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行吟阁等与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相关的文化景观为载体,借助东湖端午赛龙舟活动,弘扬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死而后已”的精神,塑造“东湖国魂”文化旅游品牌。

(2)“楚地风韵”品牌。以磨山景区的楚城、楚市、楚天台、楚才园等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观为载体,同时挖掘、开发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营造出浓郁的楚风楚韵文化氛围。

(3)“休闲东湖”品牌。围绕山水揽胜、湖泊休闲、水上娱乐、民俗体验、疗养健身等产品主题,开展登山、赏花、品茶、垂钓、观鸟、游泳、地方戏曲观赏等形式多样的休闲活动,提高东湖休闲文化产品的参与性。同时,东湖景区应采取年票、一票通等形式降低市民休闲的经济成本,地方政府可通过增设公交线路、延长公交运行时间、开发水上交通线路等方式,为市民便利到达提供条件,拉近市民与东湖的心理距离,为东湖休闲文化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世涛.从超越走向世俗――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43-48

上一篇:有效作业中的作业设计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方法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