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残障人士视角的社区街道包容性设计研究

时间:2022-06-08 11:17:41

基于残障人士视角的社区街道包容性设计研究

摘 要:本文以街道的包容性设计为切入点,以社会上的残障人士为目标对象,对我国社区街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理论上的解决方案,以期对现实实践中我国社区街道包容性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残障人士;社区街道;包容性设计

残障人士已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界人士都在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美国2005年残疾人数达到5440万,占总人数的18.7%[1], 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总量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06年4月,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占总人数的6.34%[2],由于现在街道的设计很少考虑到残障人士的需求,所以他们很少在街道上出现。但近些年由于残障人士进入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综合考虑他们的各个方面,设计出具有包容性的街道显得极其重要。

1 我国社区街道存在的问题

1.1 人行、车行道未分离

很多街道人行道和车行道没分开,给残障人士行走带来不便,使他们很怕被自行车或机动车辆碰到,完全没有安全感。街道的部分路面残破不平,也是残障人士在街道上行走感觉不安全的因素之一。

1.2 配套及服务设施欠缺

目前我国很多街道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还很欠缺,而且存在公共座椅、遮荫所、卫生间和候车厅等的提供不足的状况。残障人士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一次行走很远的距离,很多社区的设施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超市设计、医院等设置的离居民楼太远,致使残障人士不能顺利到达。

2 包容性街道设计方法及策略

2.1 包容性街道设计的方法

2.1.1 以安全为根本。马斯洛提出的5种需求中其中一种就是安全的需求,也是比较低级的需求。因此,在包容性社区街道的设计中,第一条设计原则就是安全性,只有让残障人士在社区街道中感到自己是安全的、不被侵犯的,才能增加他们参与街道活动的可能性。

2.1.2 以舒适为原则。克利夫·芒福汀曾经说:街道不但是道路,同时也是活动场所。作为残障人士的活动场所,必须要以舒适性为基本原则。首先应该有比较开阔、开放的空间,狭隘的空间容易使残障人士感到恐惧和担忧。其次在街道两边应该设计适合残障人士适用的座椅、电话亭等小品设计,2002年,Oxley提出公共空间的座椅应设置420mm和470~480mm之间的2种座椅,并且提出每隔110m左右就应设置一处有靠背并且带扶手的座椅,以方便社会上所有人休息的需要。

2.1.3 以可达为基本要求。这里的可达性是指能够满足残障人士到达并进入、使用等基本要求。通过可达性设计使街道之间互相连通,使残障人士自己或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能顺利到达。理想状态是125m以内有公用电话亭,500m以内有商店、医疗等必要性的基础设施。

2.1.4 以易读为手段。易读性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街道设计时,首先街道路线应明确可行;其次街道路线的节点要有标示性和易读性;最后要在道路交叉口和选择性的地段给予明确的路标。1999年Barker和Fraser二者联合出版了《标志系统指南》一书,较详细地说明了怎么样设计适合所有人的标识性系统。

2.1.5 以熟悉为目的。熟悉性是指残障人士对该社区的整体环境、每个街道的熟悉程度,这种熟悉性可以通过设计残障人士所熟悉的植物种类、标识样式和铺地材料等方式来营建。美国对老年人及残障人士进行1次关于电话亭小品的设计调查发现,传统的封闭式的K6电话亭的受喜欢程度远远超过极具现代感的电话亭。

2.2 包容性街道设计的策略

2.2.1 对于新建居住社区的策略。新建小区内公交车站应尽量采用封闭式设计,另外里面要有适合残障人士的座椅。道路设计要宽敞,路面要平整同时具备防滑功能,不要把车行道和人行道设计在一起。存在高差的街道,应尽量设置坡道和扶手,同时对高差变化给予明确的指示。

2.2.2 对于已有社区街道改造的策略。在特别复杂的社区街道交叉口,增设电话亭、标志物等具有增强记忆力的标志小品。对大小不一、形状不一会造成视觉混乱的的广告牌或标示物应予以拆除,进行统一设计。

3 社区街道“包容性”设计的导控机制

3.1 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极其重视残障人士的需求,美国早在1961年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无障碍设计规范,给残障人士进入街道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我国对残障人士的重视度并不亚于世界其它国家,1989年我们颁布了《方便残疾人适用的城市街道和建筑物设计规范》,2001年对此又进行了修订。

3.2 对设计者及管理人员加强教育培训

包容性社区街道设计应根据残障人士的自身特点和自身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他们的自身能力,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残障人士自我实现等的基本需要。在保证规范的基础上,注重科学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独特性、易读性和熟悉性的社区街道。相关设计者、施工者及其后期的管理者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美国的很多高校已设立了有关残障人士特殊需要的课程,这是值得我国有关设计学校和单位学习借鉴的。

4 结语

社区街道设计以健全人为目标,并不是合理的、人性化的设计,所谓“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就是要考虑社会所有人群的需要。为设计适合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设计要考虑法律、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对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街道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都比较缺乏,笔者试着从安全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残障人士的包容性街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收稿:2012-05-20)

参考文献:

[1]章品,赵媛.美国信息无障碍法律法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 33(5): 116-119.

[2]许巧仙.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权益维护的保障[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3): 11-15

[3]孙祯祥,赵洋.澳大利亚信息无障碍法规政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3): 114-118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汁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孙俊桥(1971 - ) ,男,重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权凤(1986-),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建筑学研究

上一篇:鼎立控股集团转型开新局 下一篇:切花秋菊日光温室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