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衬”“对比”,各臻其妙

时间:2022-06-08 05:32:23

摘 要: 高职学生对“修辞”方法不能给予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使之认识“修辞”的作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同行间民主、自由地认真探讨、研究,力争掌握“映衬 ”、“对比”两种“修辞”方法的本质及其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这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修辞 “映衬” “对比”

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作为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选入了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语文・第三册》,编选者是有眼光的,不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家对祖国山水的一股浓情蜜意,也不说写景状物的语言的生动形象,单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极为恰当的修辞手法,就值得学者、教者去研究、去探讨。

有一段经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2009―2010学年开学初,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用到了与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与训练》。在“课堂训练”中设计了一个阅读训练,在题干中“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两句的下面画了线,并把前句标示为①,后句标示为②。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对画线部分分析正确的是(?摇)

A.①与②都是对比?摇?摇 ?摇B.①是映衬,②是对比

C.①是对比,②是映衬?摇?摇D.①和②都是映衬”

“参考答案”给出的答案是D,两句都是“映衬”。

教研组其他老师对答案的正确性产生了质疑,对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为映衬是赞同的,关键说第②句也是“映衬”他们认为不当,应该是“对比”。当时我也这样认为,并“修正”了所谓的“答案”,即答案是“B.①是映衬,②是对比”,事情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

冷静下来,我陷入了深思之中,对自己的“修正”行为产生了怀疑。当然,答案的不准确在现行的学习资料中随处可见,不足为奇,这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浮躁的心理,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电脑的应用,使复习资料中的错误率问题成了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但要真正对具体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还是应该反复斟酌,力争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免误人。为此,我认真查阅了张涤华、胡裕树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基本弄清了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及其容易混淆的原因,并了原来的看法,得出《学习指导与训练》的答案是正确的,两句采用的修辞方法都是映衬的结论。

关于“映衬”,《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如此解释:“映衬,修辞格。又称‘衬托’。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说,让它们相互衬托、相互对比、相得益彰。”《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衬托。”我是赞同《现代汉语》的解释的,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确是抓住了“映衬”这种修辞手法的“牛鼻子”,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解释偏偏缺少了这至关重要的一句。“映衬”可分两种:一是“旁衬”又叫“正衬”,一是“反衬”。“旁衬”列举了鲁迅《故乡》中的有关海边沙地的美丽夜景:“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副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P523)以此衬托少年闰土热爱生活、勇敢顽强、充满活力的形象。“旁衬”在《天山景物记》中有几处显现:一是“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二是“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但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反衬”又列举了鲁迅的《祝福》的结尾处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含有对封建社会的极度愤慨和辛辣讽刺。关于“对比”,《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解释为“又称‘映衬’”。由此可见,《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并未把“映衬”和“对比”二者区别开来。《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并紧接着指出了对比的修辞效果是“可以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对比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体对比”,即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如鲁迅先生著名的杂文名篇《战士和苍蝇》中的“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将“战士”和“苍蝇”拿来对比,尖锐地讽刺了当时某些诬蔑革命者的奴才们,坚决地支持了坚持革命的勇敢的战士。另一种是“一体两面对比”,这是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例如:“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把充满敬意的红花献给红梅树下就义的勇士,雪山草地长征的英雄,南泥湾中开荒的好汉,太行山下参军的儿郎,沂蒙山区支前的模范……而把仇恨的子弹射向石头城里的魔鬼,蹂躏中华的倭贼,三月租界蛆虫和从狗洞里爬出的幽灵!”《现代汉语・下册》(P522)此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待敌人和对待自己人的鲜明立场,表现了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又如:“对人民,他像春风,融冰化雪;对敌人,他像步枪,弹雨无情。”(《现代汉语・下册》P522)此句通过比喻进行对比,说明了对人民的满腔热情、爱护备至,对敌人恨之入骨、势不两立,鲜明形象地表现了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伟大品格。

回到课文《天山景物记》,训练中的第一句“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运用的是映衬中的“旁衬”,这是没有疑义的。“白”与“明净”二者无论是从色彩还是意境上都是有机统一的。第二句“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运用的是映衬中的“反衬”,这是非常容易混淆成“对比”的。唐诗中脍炙人口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同样也是反衬的修辞方法。

怎样区别这两种修辞方法呢?

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是如此阐述的:“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花《天山景物记》设计的训练中,无论是写“天鹅的洁白”还是写“天鹅的叫声”,其目的都是表现“湖水的明净”和“湖面的幽静”。即“明净”“幽静”是“主”,“洁白”“叫声”是次。“天鹅的洁白”和“天鹅的叫声”是陪衬事物,是用来说明和突出被陪衬事物“湖水”、“湖面”的。

不独是对“对比”、“映衬”这两种“修辞”的研究,对所有修辞方法的研究、认识,对任何事物的正确的认识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次完成。学习、研究、探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对比”、“映衬”,扩展到各种修辞方法各得其所,各臻其妙。“存乎一心,运用之妙”,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才是研究“修辞”的终极目标。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下一篇:多角度阅读,让语文课堂张显人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