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时间:2022-06-08 05:31:03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繁荣亟需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结合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合理切入点入手,从公共财政、银行、投融资服务等方面提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支持;公共财政;银行;投融资服务

中图分类号:FG1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09.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55-03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软实力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而文化则是构筑软力量的重要平台。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得到各国的重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在此背景下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2000年10月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距今已11年,与此同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也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文化产业发展实际而言,资金的支持对其发展影响巨大,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企业大多具有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高风险、回报周期长,实际市场价值难以预测和评估等特点,使得文化产业融资能力天生不足,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支持也面临困难。如何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将北京的文化产业同金融业结合起来,获得资本,成为目前能否做大做强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关键。

一、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及现状

北京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开发程度高,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众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已经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本身既具有庞大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市场,又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消费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市场资源优势。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初,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行业”,3月份建立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11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2007年10月,北京市又出台《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这些政策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一批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文化产业企业不断涌现,在经营管理机制转化、资产重组、资本经营、市场运作、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给首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创意产业正日益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与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北京市已经挂牌确定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效果正在显现,展现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二、金融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制约因素分析

波特认为政府既可能是产业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障碍。它拥有的政策工具如金融市场规范、税制、政策等对企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从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看,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作为全球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金融支持体系功不可没,不仅有占政府财政支出12%的预算投入,还有各种税收优惠、社会捐赠、跨国公司投资以及来自金融创新服务的大量资本。英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使英国发展出一套全球范围内最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英国建立的由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支出、、赞助商、信托基金、知识产权证化等多元化的创意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丰足的发展资金。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每年可获得高达5000万美元的政府资助,韩国政府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实行多种优惠和奖励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设立多项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自我国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方针以来,北京市政府也积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政策上的逐步到位使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增势强劲,规模不断扩大。

(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市在2005年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促进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2006年11月,北京市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5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符合重点支持方向的产品、服务、项目;设立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3年投入,用于支持集聚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平台。《政策》鼓励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研发和产品出口,对其所得税、营业税等给予减免,单位和个人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非公有制资金和海外资本进入。

在免税方面,北京市地税局自2004年以来,为符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要求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减免税收近4亿元,惠及4个文化创意行业的20余家企业;为社会新办文化创意企业减免税收近1亿元,惠及6个文化创意行业的100家企业。

政府设立多项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财政部同文化部等部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动漫产业发展基金。2009年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设立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将成为国内第一支具有政府背景、商业化运作、以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产业投资基金,这会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在投融资方面,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审议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政策、重大投资和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针对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协调和积极推动下,截至2008年,共出台5条措施,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对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商业银行在全市范围内推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贷款绿色通道,推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价机制,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质押。二是建立贷款贴息机制,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专款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已获商业银行贷款的文化创意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包括全额贴息、部分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2008年4月15日正式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三是设立担保专项资金,推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担保工作机制,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鼓励金融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制定实施《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四是进一步发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以文化创意企业为核心,通过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企业在债权融资、私募融资、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方面提供服务。五是利用直接融资渠道扶植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企业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适时上市融资,力争3年内培育3-5家文化创意企业上市,培育一批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在银行业支持方面,为了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运用银行信贷政策、直接融资政策等金融手段大力扶持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银行业也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自2007年起,北京银行业以支持“文化金融”发展为使命,成立专门机构,不断推出新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比如华夏北京分行成立全国首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北京银行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包括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一揽子服务方案。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署《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为文化创意企业贷款提供100亿元的授信额度,截至2011年5月末,北京银行业对1410家文化企业的贷款余额536.66亿元,贷款同比增长158.26%。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贷款余额达276.85亿元;投向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数字动漫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6项重点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达167.77亿元;信贷支持产值过亿企业87家,中小企业1240家,培育567个文化品牌。

(二) 制约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尽管北京市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现行的金融支持政策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文化企业的群体特征决定了其缺乏吸引金融介入的足够动力,市场上既缺乏对文化创意类项目的价值评估体系,金融机构也没有多样化的服务创新产品及规避相应风险的配套制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到位,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府介入较深,政企不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经营机制僵化,垄断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了企业融资。文化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形成规模的文化企业少之又少,中小文化企业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有限,限制了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的积极性。

二是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对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和综合效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清晰,体现在实践中则是政府文化产业预算仍相对不足,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财政资金大都以直接财政投资的方式投向各大文化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投资方式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

三是银行对文化产业信贷支持不足。当前银行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还是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而文化创意企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这样的无形资产作为资产存在的表现形式,如果金融机构要求其提供能够覆盖贷款风险的固定资产抵押,则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方面明显处于不利位置。

四是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渠道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文化企业融资仍以银行为主,单纯的对银行的依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十分有限,急需拓展融资方式和渠道。据统计,沪深两市传媒与文化类上市公司的融资额仅占两市融资总额的0.6%,流通市值约占两市A股流通市值的0.4%。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相关融资渠道不畅,只有少数大企业符合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广大中小文化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的发展瓶颈。

三、 金融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

根据北京市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直接扶持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和信用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对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贴息或者一定的税收减免;对文化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经过认真清理和评估以后,允许作为资本金投入企业经营;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或者各个行业分别设置发展基金,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鼓励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的捐赠,通过动员社会资金,实现以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投融资的运作方式。此外,政府应放松管制,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入,进一步强大文化产业的对外合作力度,建立高效务实的招商引资机制,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

(二)推动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搭建银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融资平台

银行机构要积极开展信贷业务创新,完善个性化信贷服务机制,如对生产经营稳定、盈利模式清晰、已具备一定规模效益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对一些资金需求小、频次多的中小文化企业实行“一次核贷、周转使用”,缩短企业融资所需要的时间,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人民银行要引导各金融机构正确认识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产业前景,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各金融部门要大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提高信贷资金在文化产业行业的占有率。利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落实贷款担保工作机制的大好时机,推动银行创新金融服务,针对文化类企业特点,转变以房产、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为抵押的传统担保模式,实现以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为抵押的多样化担保形式。

(三)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融资规模

以市场引导投资,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外资本等多渠道的投资格局,发展和规范民间借贷,引入风险投资,将发展风险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中,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并给予其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外资;进一步完善针对文化企业的保险服务,建立包括文化产品完工险、损失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合理分散文化产业发展的风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集合债、公司债等多种方式融资,鼓励外部资金进入有发展前景但缺乏财力的新兴企业;有条件的公司上市融资,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本身的产业优势、培育有潜力的产业,还可以扶持其他可开发的文化相关产业,多种经营、分散风险,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

参考文献:

[1] 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 徐明亮.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举措及启示[J].浙江金融 ,2011,(02).

[3] 王莉.金融危机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产业研究,2011,(02).

[4] 施琳洁.金融政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01).

[5] 孙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问题及建议[J].金融经济,2008,(06).

[6] 马洪范.文化产业发展与财税金融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0,(07).

[7] 谢伦灿.文化产业融资的现状透视及对策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8] 李艳杰.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金融支持[J].特区经济,2010,(03).

[9] 于孝建、任兆璋.我国文化产业金融创新方式分析[J].上海金融,2011,(06).

上一篇:从“三驾马车”看地方经济结构调整 下一篇:东北打造中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隆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