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

时间:2022-06-08 03:01:26

论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

[摘要]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洪堡特从人类学及民族学角度对语言进行了独特的哲学思考。本文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形式”“语言与世界观”“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语言是内蕴形式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等语言哲学观点,以期读者更好地理解洪堡特及其语言哲学思想。

[关键词]洪堡特 语言哲学 世界观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0-01

引言

作为19世纪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以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奠定了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并从人类学及民族学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探讨,对后续语言学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下文将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形式”“语言与世界观”“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四个方面入手对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探讨。

一、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1]“精神在语言中扎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它们所造就的肉体”,[2]同时“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持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东西”,[3]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从活动性来说,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制成品,而是不断发展的行动;从创造性来说,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可不断更新,说话人可将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性地无限运用。

“语言实际上只有一种,也只有这种语言才是人类的语言”。[4]洪堡特认为研究人类语言可以探索人类精神的奥秘,从而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

二、语言的形式

受康德和赫尔德等人的影响,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除了其特有的外部形式外都包含其特定的认识形式即“内蕴形式”。语言是内蕴形式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内蕴形式是外部形式差异和多样化的根源,决定说话人对言语成分、模式和规则的选择,反映说话人的思想、用语习惯和对世界的主观见解。每种语言都按“内蕴形式”将世界经验分类或范畴化,把世界纳入特定秩序,语言不同,世界不同,思想体系也不同;每种语言,甚至方言,都是其使用者个性的表现,都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3]

三、语言与世界观

洪堡特从语言“内蕴形式”提出了其著名的语言世界观理论:人类语言的不同在于内蕴形式所取的观点不同,即世界观不同;语言是观念的外化,人的认识活动依赖于观念,所以语言支配人的世界观;人永远局限于其用以思维并借以交际的语言圈子中,而“每一个圈子都封闭着该语言集团的世界观”。[3]

“在人与自然之间隔着一道语言的藩篱,人是透过语言的有色眼镜来观察、认识周围世界的”,[2]“由于同一民族中影响语言的是同一类型的主观性,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5]因此,语言不同,各个民族认识到的自然世界也不同。

四、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6]“语言是全部思维和感知活动的认识方式,这种活动自古以来就在一个民族代代相承,他在对该民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其语言”。[7]民族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精神是民族语言的生命所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8]民族语言所沉淀的经验和思想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民族个性和世界观,以至于民族语言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

语言作为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必定带有民族特点的印记。所有语言的总和极有可能反映出语言能力以及人类精神。这种语言背后普遍的人类精神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动力和归宿,语言研究必须以人类精神为最终目标,探讨它与语言有关的活动规律和表现形式。[3]

五、结语

综上所述,洪堡特的哲学思想归为四点: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语言是内蕴形式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根据洪堡特的观点,人类的普遍精神表现为各具特征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语言,通过对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研究,可以揭示人类语言的共同本质,探索人类精神的奥秘,建立起一种“人性学说”或“人类的宇宙”的理论,从而达到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6][7]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2;43.

[2]吴波.洪堡特“精神力量”及其与民族和语言的特性的关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4-89.

[3]申小龙.洪堡特“语言世界观”思想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02):55-60.

[4]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64.

[5]易立新.语言与精神――论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J].西安社会科学,2010(06):8-10.

[8]王德.民族精神决定汉语的价值取向――洪堡特语言学评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67-68.

上一篇:小议无实物表演对声乐表演的提升作用 下一篇: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女性职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