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教育走进化学课堂

时间:2022-06-08 12:47:46

让创新教育走进化学课堂

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把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在了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面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破除将创造性思维神秘化的思想。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创造性,肯定带有创新意向的活动及活动的方式和途径。学生进入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带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这对学好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无疑是有益的。人们都知道,好奇心是人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学生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时,我让学生回忆语文课本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篇课文:花中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物质,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中性显紫色。其实花青素中有一种成分就是紫色的石蕊。创设下列问题:为什么各种花呈现不同的颜色?将紫色的花瓣分别浸入酸、碱溶液中,各显什么颜色?让学生讨论,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这样一个化学问题,就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能动的思考、分析和实验验证而解决了。

二、积极鼓励,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发展创新能力的灵魂和动力,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实验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是理论上不严谨,操作上不规范,也要积极鼓励,千万不能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火花,让学生去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体味创新活动的乐趣。

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学生实验时,往往因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不高,使反应现象不明显,有学生将少量酒精倒入小烧杯中,直接点燃代替酒精灯,我发现后,首先鼓励他的创新精神,同时请学生分析这样做的利弊,并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被抹杀,同时又学习到了化学知识。

三、实验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机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氢气的反应原理、反应特点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氢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问题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问题意识,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挖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讲硫酸的性质,我们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盐酸的性质,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学生的大脑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既弄清了硫酸的性质,又巩固了盐酸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发现盐酸和硫酸虽具备酸的通性,但在物理性质、离子的鉴定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经过精心的组织教学,不仅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第八中学)

上一篇:浅谈“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术教法 下一篇:如何激活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