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的撞击――云南财院改革纪实

时间:2022-06-08 11:06:57

殿堂的撞击――云南财院改革纪实

近两年,云南高校教育杀出一匹黑马,财贸学院日渐凸现的社会、人才、经济三大效益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所高校如何解脱高校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从资源匮乏,资金短缺等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中脱颖而出呢?笔者就此作了调查采访。

机制创新 拓宽融资渠道

云南财贸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为主,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共同发展的多科性高等财经院校。进入新世纪,面对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教育自身发展缺乏活力的困惑,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其生存发展受到的严重挑战,如何改革高校传统教育体制,求得生存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使之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始终是院党委一班人考虑和关注的问题。2003年9月初,该院被列为云南省第一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后,院党委抓住机遇,把改革试点工作的成败,作为学院生死攸关的大事,加强领导,精心谋划、精心组织实施,大胆改革创新高校教育体制。

改变学院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学科研缺人,增强学院的教育市场竞争能力,首先碰到的是渠道单一带来的办学经费不足问题。云南财贸学院的改革,首先从机制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入手。院党委认为,公办高校的经费,既不能不靠政府,也不能只靠政府,应该是政府该给的给够,学校能找的找来。鉴于这样一种胆识,几十年来等靠要的观念随之被打破,一种依靠社会,多渠道融资办学的新理念变成了行动。近年,云南财贸学院共争取政府拨款4000万元,建设教学主楼、办公楼、教研楼、风雨球场等。按“负债经营,增效还贷”的举措争取日元贷款、国债资金和银行贷款1.5亿元,建设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实验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

难能可贵的是,该院辖属的国际工商学院和计算机学系试行股份制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注入,不断拓展学院资本。其中,用BOT方式引入企业投资3500万元,建设国际工商学院,投资方经营20年后,土地和资产全部归学院所有。此外,云南财贸学院还引进云南山灞图像传输科技有限公司资金1500万元,与印度马尼泊尔大学合作共建“云南财贸学院中印计算机和信息工程学院”,培养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建立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和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推行市场化经营中,云南财贸学院按照“后勤走向社会,市场走进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模式推进改革。目前,后产集团已经全部从学校剥离,实现了学校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四个为零”的目标,通过改革,后产集团融资7303万元,建起了学生公寓和商务用房,实现了服务性项目产业化经营。该院还争取到了昆明卷烟厂、云南地矿产业集团等单位捐资的200万元,设立奖学基金和奖教基金。

众多的资金渠道拓展,解决了办学经费面临的长期困惑,学院硬件设施迅速迈上新台阶。在财务管理上,学院注重开源节流、深化改革,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学院实现了新增资产4亿元的可喜成绩,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自筹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云南财贸学院在解决经费问题上大胆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打破常规用人激活内在动力

“口头上大家都赞成改革,可私下里都不情愿改到自己头上来。”改革刚开始时,教职工会后议论纷纷。然而,当学院改革后与市场、社会产生良性互动时,教职工们折服了。宣传部部长施仲军介绍说:“以前用人是论资排辈,想升迁人整天围着领导转。如今,干部任用是看工作成绩、看民主评议,看群众投票,形成了‘由多数人从多数人中选人’的良好机制。”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多年来,一些高校表面上推行的“全员聘用制”,实际上有名无实,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没有触摸到许多高校改革的“灵魂”。云南财贸学院在加强内部改革,不断扩大院系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自,使院系成为了体制科学、机制灵活的办学主体。全部教职工通过双向选择实行聘任制,教学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几个主干学科设立首席教授岗位。还依据岗位特点建立了公选制、直选制、竞聘制相结合的选拔机制。校长实行了公选制,经省委批准,校长空缺时,实行定向选聘,拟聘人选报省委组织部备案后,校长由上级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聘任,副校长由校长聘任。同时,校长、副校长均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四年,续聘连任最多不超过两届。此项改革为全国首创。

院(系、部)的党总支负责人又该如何产生?该院在改革中探索出了新的办法。院(系、部)院长(主任)和总支书记、副书记实行直选制。院(系、部)院长(主任)空缺时或换届时,由所在部门的全体教职工直接选举产生,副职由正职聘任。总支换届时,总支书记、副书记由党员大会或党代会选举产生。机关、教辅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的正副处级干部实行竞聘制。推行内部改革,开创灵活的用人制度,云南财贸学院的改革,不但开创了全国高校改革的先例,而且激活了高校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身的“抵抗力”。

扩大高校办学自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云南财贸学院在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办学自逐步得到落实。学校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自主确定和发放了校内岗位津贴。自的扩大,提高了财贸学院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促进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到间接、从办学校到办教育转变。

质量提升体现多元效益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云南财贸学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理顺了关系,优化了体制,完善了机制,调动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学校的实力。改革,产生了多元的效益。

云南财贸学院通过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和多形式拓展办学空间,使学校新增资产(含土地)实际价值超过4亿元,校园建设成为全省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通过调整、改造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专家评估认为,近年来财贸学院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2003年和2004年,财贸学院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3.02%和93.3%。

经过改革,云南财贸学院的科研实力不断攀升,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奖励以及高水平的论文不断增加。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财贸学院在全国570余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60位,在30多所财经类本科院校中排名第8位。目前,该校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者分别达到100人,提前两年实现了党委提出的“双百”目标,使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跨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去年,教育部社政司在云南财贸学院进行的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中,随机抽取的39名教师有95%的人对学校的改革发展表示满意。学院在召开改革试点工作情况通报会中,全院教代会代表、处以上干部、部分离退休老领导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对学院改革满意率达到97%。“财院改革基本达到了目的。更难得的是改革全过程,全校1400多在编教职工没有一人因此下岗,没有一人因不公平、不公正等上访。”校党委书记刘绍怀向笔者坦言。

上一篇:廉政建设:落实到管理中 下一篇: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