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与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08 06:56:26

小儿应用静脉留置针与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安全而先进的输液工具,已在儿科病房广泛应用,它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并保持输液通畅和间断输液深受患儿家属的欢迎。随着留置针在临床的愈来愈普及,静脉输液并发症之一――静脉炎的出现也不容忽视,本文为了探讨小儿在应用留置针输液与静脉炎出现的相关因素,将我科室2003年1月~12月使用留置针输液的住院患儿的资料记录在自行设计的表内,进行统计整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12月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科1病房住院的患儿中选取应用留置针输液的患儿1214例。留置时间<12h在手足部位留置的和再次应用留置针的病例均不记录在内。留置针应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套管针,使用型号24G,操作严格遵循套管针常规穿刺方法。

1.2 研究方法 在科室内成立记录小组,由主管护师和护师资格的护理人员组成,记录内容根据参考文献和实践经验由时间(<5d、5~7d、7d)、每日输液次数(1次/d、>1次/d)、每日输液时间(<3h、3~7h、>7h)、输入药物(<4种且无高渗刺激性药物、>4种且有高渗刺激性药物)、是否应用注射输液泵、静脉炎情况(0级、I级、Ⅱ级、Ⅲ级)组成。

1.3 判定标准 静脉炎的确定标准除参考李晓燕所使用的静脉炎分级标准外,根据小儿特点内容有所改动。局部皮肤苍白:0级无:I级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Ⅱ级穿刺静脉周围皮肤苍白:Ⅲ级整条静脉周围皮肤苍白。局部红肿:0级无:I级穿刺点周围红肿:Ⅱ级穿刺静脉局部红肿:Ⅲ级整条静脉红肿。局部硬结:0级无:I级穿刺点周围变硬:Ⅱ级穿刺静脉局部变硬;Ⅲ级整条静脉条索状改变。根据小儿皮肤娇嫩、血管较脆弱、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等特点,本文I级静脉炎的执行标准为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穿刺点周围红肿、穿刺点周围变硬3者均存在。Ⅱ级静脉炎的执行标准为穿刺静脉周围皮肤苍白、穿刺静脉局部红肿、穿刺静脉局部变硬3者任具其一。

2 结果

1214例留置针输液者共发生静脉炎270例,占22.2%,其中I级静脉炎257例,Ⅱ级静脉炎13例。将留置时间>7d的60例静脉炎的留置针套管拔出后,用无菌剪刀将其顶端剪下1~2cm,放置于无菌容器内,送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可以排除细菌性静脉炎。以下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各项结果见表1、2、3、4、5、6。

3 讨论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很多,根据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性静脉炎。静脉留置针留存在静脉内。由于套管针的刺入和在血管内的来回移动,血管内皮的损伤,使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及管尖部聚集,血栓易形成。理论上应用留置针输液容易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性静脉炎。表1可看出:1~3个月小婴儿应用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高于其他年龄组,可能与小婴儿皮肤娇嫩、血管管壁薄弱、官腔细小,对刺激的耐受性差有关。而年长儿由于血管腔经相对粗大,血流速度快,留置针可漂浮在血管内,很少造成血管壁损伤。表2可看出:静脉炎的发生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李晓燕所报道的常规留置时间为5d相吻合,本文也推荐5d为留置针的安全期限,若留置时间>5d者,应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严密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便于决定是否能够继续留置。表3、4可看出:静脉炎的发生与每日给药次数和输液时间呈正相关,留置针的应用一方面方便随时静脉给药,但反复多次地经同一静脉用药。也增加了静脉损伤的机会。表5可看出:留置针静脉输液时,输入的药物种类越多,尤其是输入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静脉炎出现的机会高。这与药物的化学性刺激有关,因此不宜将应该通过深静脉输入的药物、液体如:静脉高营养液、强刺激性化疗药物,通过浅静脉留置针输入。当输入碳酸氢钠、氯化钾、红霉素等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输入甘露醇、高渗糖等脱水药物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以冲淡套管中高渗药液的浓度,以减轻对局部静脉的刺激。表6表明:应用注射泵易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可能因为注射泵为持续正压推注,当留置针套管部分脱出血管腔引起液体外渗时,输液速度并不减慢,可使输液部位快速肿胀,刺激血管外壁,引起静脉变硬。

总之,静脉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本文粗略讨论了留置针输液时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还需在今后的探讨中找寻各相关因素中的高危因素。在此提醒同仁,小儿应用头皮静脉作留置针输液时,若遇上述相关因素,应加强对输液静脉部位的查看,及时更换,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以保证套管针的安全应用。

上一篇:头孢他啶致不良反应46例分析 下一篇: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71例危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