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会计师”导向的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2-06-08 03:55:35

基于“卓越会计师”导向的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其目的是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本论文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育理念运用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分析“卓越会计师”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当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会计本科教育;职业能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教育部在全国两批高校中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我校有幸成为第二批试点高校之一。教育部推出“卓越计划”的目的在于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经济社会越发展,会计人才越重要。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共有近1660万人会计从业人员,意味着全国每100人中就有1名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人才质量的高低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计人才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会计教育水平。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人才分布于各个行业,“卓越会计师”应该具备何种职业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卓越会计师”该如何培养,现有的会计本科教育现状如何,是否可以满足“卓越会计师”培养的要求呢?

一、“卓越会计师”人才的界定

“卓越会计师”是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要求。即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环境,实施会计人才教育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 “卓越会计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如何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探索能力素质主线―构建知识能力体系―制定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施教学改革―检验培养目标―不断调整各培养环节”的系统思想,探索和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卓越会计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卓越会计师”人才的职业能力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99年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框架》;IFAC在2003年10月的《国际教育报告框架》,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其能力指的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知识包括一般知识、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与经营管理知识;职业技能通常指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包括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执业价值观考虑的是维护会计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遵照职业准则,关注公众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智力于终身学习等。

我国关于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进几年我国才开始意识到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统一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性,并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刘玉廷(2004年)针对我国目前高级会计人才奇缺提出,会计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会计政策的洞察力。他将高级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分为5个方面:一是应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应具备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三是具备本单位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四是应具备财务管理能力;五是应具备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陈检生(2005)提出会计人员应具备8种能力,包括专业功底扎实、综合协调能力、准确把握和执行政策及法规的能力、驾驭风险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熟练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李艳英等(2005)也提出了分不同层次确定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框架,由于不同层次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在个人能力、功能性能力和企业视野能力这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各不相同。

本文认为根据会计人员的不同层次,分层次确定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观点。但总的来看,“卓越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应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包括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学、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等知识;第二部分是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灵活性等;第三部分是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身学习、政策水平等。

三、当前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大学的会计本科教育存在一个普遍倾向,即推行以学科供给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教师按照学科分类将系统、专门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工作中既定的会计应用问题。然而,这种会计教育忽视了对用人单位价值诉求的响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定义过程中缺乏与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的交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视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向学生传授的是脱离商业实践的、情境化的会计规则。存在问题主要有: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看,不同院校以及同类型院校在会计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上可谓是“百花齐放”,有的定格为“高级专门人才”,有的是培养“会计师”,还有的是培养“管理者”,对会计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全面、认真、科学的研究。大部分院校较为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技术的培养,忽视非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各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较少考虑社会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较少。各高校针对自己培养的学生质量较少进行后续的调查,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收集较少。导致各高校关门培养会计本科学生,

2.课程设置结构不尽合理

在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孟焰等,2007)发现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在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2)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专业外语等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新生事物。(3)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遗漏。主要体现在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有待加强,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建设,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

3.会计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理论课程设置较重,实践课程设置比重较少;在教材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准则的讲解,而缺乏应有理论的论述和分析;课程内容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较少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模拟、项目式、分组讨论等创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两种。近几年来,各高校开始重视会计模拟实习,纷纷建立了会计实验室,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高校实验设备落后,没有配备专职的实验员等。同时,社会实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目前在我国,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因而使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

四、培养“卓越会计师”人才的本科会计教育对策

教育部提出“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是在准则引导下依赖于职业判断的职业,并具有不同的经济后果。现有的会计本科教育不利于“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那么“卓越会计师”该如何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基于“卓越会计师”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而模式正如一个舵手驶向成功的彼岸所要走的航线,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中应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使培养活动系统化、秩序化,从而达到所要的目标。培养目标的动态变化性,决定模式的建立不仅要与之相适应,而且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方能在动态的环境下稳定成长。“卓越会计师”才人的培养目标是将科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考虑社会对职业会计师人才的要求,充分分析卓越会计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将人才培养成满足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会计人才。因此在模式建立上,理论知识的教育是固不可少的环节,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使得理论与实践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的天平逐渐推向平衡化,而改变之前一边翘的状态,并在此之间相应转变教育模式,注重职业会计师人才的素质培养,同时增加校外实践课程,实行动态结合的教育,将人才推向多元化的发展,发扬人才的个性。

2.设置体现“卓越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

在“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在市场需求取向的定位下,“强能力、高素质”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并增设或加大能力类训练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会计学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不应仅局限于财会、审计等知识,作为未来的高级管理人才还应具备管理、经济学、法律、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从培养的人才类型的就业目标来看,我们的培养应当有所定位,在这个市场细分的时代,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以对就业目标的细分,有利于更好地设计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课程结构和时间安排,使我们的课程体系更为合理有效。根据当前和未来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适当扩大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开设范围并给学生以更大的弹性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特长以及未来发展定位来选修相关课程,以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建设”问题,这一问题在同一教育层次和不同教育层次上都存在。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及成本会计课程就存在着教材内容的重复或教学实践中的交叉、遗漏现象。因此,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在教学大纲安排以及教育层次的统筹规划中都应尽量避免上述现象。适当增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检索等类课程,并视实践需要调整该类课程的课时及学分值。

3.采用培养“卓越会计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创新会计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卓越会计师”职业能力培养应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老师授课也应从单向式的演讲转变成和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性的教学方式,教学应注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注重问题的发现,鼓励学生寻找有关的资料,提供多元化的解决办法,并强调表达与说服的能力。教师彼此间应经常切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发展自己对于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设计课程时应注重科目间是否有全面贯彻、相辅相成的特色,而不仅仅是一连串不相关联的科目。加强企业与会计职业界合作,企业或职业界参与会计教学方法创新。职业会计师人才培养应发挥职业界的实践优势和实践经验,参与到会计教育的具体情境中。因此,首先,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的授课方式,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其次,强化解决现时问题的教学导向,使会计教学的内容能够与会计改革的实际进程相贴近;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践第一线,以训练其解决现实会计问题的能力;最后,防止一味地埋头于研究与会计改革的现实进程相差甚远的纯理论问题,使会计教育呈现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色,支持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研究课题,进行试验性研究和创新性研究,以使其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与实际会计工作能力的加强实现统一。

4.加强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教育

实行动态式教育,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不同的,如果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部分人才的泛滥和一些特色企业所需人才的匮乏。高校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内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地方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并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实行融合教育。教学和指导会计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应注重“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融合教育的措施,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校内、校外两边跑,同时又完善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高校可以分派教师到企业实习,这样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实践知识为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并掌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复合型。同时,高校也可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为学生讲解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2007.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会计研究,(3).

[2]李芸达、陈国平、范丽红、费金华.2015.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J].会计研究.(2).

[3]何玉润、李晓慧.2013.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3).

[4]冉春芳.2008.关于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探讨[J],财会通讯(理论版)(8).

上一篇:职业院校三维动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下一篇:浅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不可分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