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纪律的思考

时间:2022-06-08 03:02:57

对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纪律的思考

在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为素质教育的深化与落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纪律评价及量化标准的变化成为了美术教师教学“过程管理”的焦点,最终成为了评价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方案执行情况的关键因素,展开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课堂纪律管理的探讨,无疑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纪律的理解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途径。为新一轮的课改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依据。

一、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纪律的定位和现状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双向评价体系、多形式的教学手段与模式运用表明,传统概念中的美术课堂纪律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呈现出颠覆性的变化。当课堂纪律不再以“洗耳恭听”的灌输式教学要求为标准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学生幼稚的天性以及个性人格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限于不同环境及对课堂纪律的不同理解,对小学美术课堂纪律“活”与“乱”的适度拿捏尚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直以来,严格的课堂纪律被认为是教学效果的前提,但不能以牺牲小学生童真的心灵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为前提,尤其美术教育,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形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共同分享快乐与成功的集体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人格。鉴于此,对课堂纪律就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操作的主动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的设计是课堂纪律的保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下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是对美术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和“过程教学”的根本考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方式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因对象而定。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势,充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将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环境贴近的现象或文化,增强学生对内容的亲近感,由兴趣而关注。在内容活动方式的设计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尽力把他们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纪律保证作用。在丰富的观察感受、情感体验、想象创造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达到活动方式与教学目标的有效统一,提高美术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

三、师生互动与“问题”设置是解决纪律偏离主题的手段

师生互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最好手段。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提要求、问问题、谈观点、解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既拓宽了知识面,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设置,对学生而言不仅只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及关键所在,而且是集中学生围绕主题活动的纽带,更是纠正学生基于活动偏离教学主题的有效方法。巧设疑问让学生跟着教学设计思路活动;在问题纠结中思考,让学习活动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有序地进行。

当然,问题的设置除了教学内容的需要外,所提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方向性。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关联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面来选择问题,对于爱走神的学生,提问是提醒;爱讲话的学生,提问是警告。利用好提问,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并参与课堂纪律管理,还能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优化课堂纪律。

总之,在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中,课堂纪律的评价和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会教还要懂得课堂管理的艺术,关注每个孩子,运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课堂纪律调控自如,让学生在美术课中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让美术教学活动“活”而不乱,“乱”而有序,在无声的孕育中接受美的陶冶。

上一篇:学生体育运动损伤防治工作探讨 下一篇:四个方面抓“特点” 促活动课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