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的大数据盛宴

时间:2022-06-08 12:46:21

“两会”的大数据盛宴

持续11天的2014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各大媒体火爆上演了一副“全武行”,无论是纸媒、电视,还是网媒,都在烹饪一场大数据“盛宴”,将一幅幅的数据信息图做得淋漓尽致,各有所长,互相争艳,让人目不暇接。精美的数据可视化表达,使得严肃深奥的“两会”变得生动易懂,并且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快速传播,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也引起了业界人士对大数据信息图的探讨热情。

传统信息图到大数据可视化

信息图,是一种通过图表形式表达信息的方式。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作图软件功能的强大和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图也成为媒体报道中被广泛使用的内容形式。2012年媒体“两会”报道开始批量使用信息图;2013年信息图应用“大爆炸”,门户网站以及一些纸媒纷纷涉足此领域,开设信息图栏目,或称图解新闻,数据浅显,表达直观,简洁有趣,制作并不复杂;但是2014年的“两会”,“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使得信息图内容上更加厚重丰富,展示形式上更加新颖,可以说,传统的信息图已经发展成为大数据信息图,成为科学、技术和设计艺术三者的结合。

首先,信息图是符合受众信息获取方式的展现形式。尤其是在“两会”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信息图给受众的视觉冲击力更强,简洁突出,受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两会”热点(如《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和网民关注焦点),减少阅读的时间成本,比文字更容易在受众脑海中形成记忆点和兴奋点,符合读图时代的需求。

第二,大数据信息图贴近民生,直击用户关注焦点。通过机器计算分析的数据更加客观、真实,能够代替管理者的主观论断,让数据成为支撑政府决策的基础。

第三,信息图的图示可以是点、线、基本图形,也可以是卡通、漫画,拟人或者拟物的风格,形象多变有趣,能够一扫“两会”严肃的政治性。此外,信息图可视化展示的颜色搭配也比较丰富,能够根据主题而变化,做到符合气氛与读者的阅读感受,尤其是加入动态和互动功能的大数据信息图,能够全景、时段式展现数据信息的变动情况,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信息图非常适合社交媒体和移动端分享,可以有效利用受众的“碎片时间”进行传播,不仅通过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类Pinterest网站等应用被广泛传播,而且通过调整移动端适配,符合用户手势操控的习惯,原先的结构不会被打乱,使受众能够流畅阅读,便捷分享。

从传统信息图到大数据信息图,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数据搜集、分析和可视化能力的要求提高,越来越专业。传统的信息图,从内容上讲是文字和一般化数据的展示,对图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的要求多一些。而新型的数据信息图,有了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基础,能够把线下数据、大量的网络后台运营数据,以及实时采集的网络在线数据结合起来,它更加强调与需求的对接,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可视化制作的专业性。

信息图可视化涉及需求设定、软件使用、布局设计、视觉设计等各个方面,不仅需要专业的可视化制作工具辅助,还需要有专业的可视化技术人才。目前数据信息图的制作工具众多,有基础的工具,也有专门的工具,Excel、PowerPoint是最基础的辅助工具,能够做简单的信息图,而D3、Tableau、Polymaps、amCharts、Flot、R等是比较专业的数据可视化制作工具,可以承担大数据信息图的制作需求。国内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的数据可视化公司和产品,如EG365、ECharts、北京灵动数艺、易传媒等。

媒体是推动信息图应用和传播的主要力量,平面媒体只能显示静态的数据图,而电视、网络媒体可以尽情展示大数据信息图的魅力。央视与百度合作用大数据信息图解读“两会”,《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动在新浪微博推图解新闻,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几大商业门户,都推出一个或多个信息图栏目,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如新浪网“图解天下”,腾讯网“数据控”,搜狐网“数字之道”,网易“数读”等等,这些数据信息图栏目在“两会”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会”数据信息图的特色

目前来看,在数据基础和制作能力方面,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拥有较强的大数据基础信息和分析能力,百度积累的是表征人们需求的搜索数据,反映民意和国情;阿里掌握着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甚至可以预知经济走向;腾讯擅长社交和关系数据。在信息图策划和推广方面,各大媒体也依据自身掌握的数据信息资源,在大数据概念和框架指导下,来尝试“两会”数据可视化报道,2014年“两会”大数据信息图呈现“合纵连横”、创新突破的特点。

央视与百度“联姻”大数据可视化。央视继春节引用百度迁徙图大数据之后,“两会”期间又引用百度指数、百度新闻热搜榜、百度LBS数据对“两会”的真实客观民意进行可视化展示,让国内观众首次通过电视接触可视化大数据,也让大数据可视化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视野。不仅仅是网民,三四线城镇的百姓也通过电视感受到了大数据与民生的紧密相关,在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等王牌栏目中,均出现了用数据来解读“两会”热点的内容。

百度在PC端和移动端拥有强大的搜索力,包括地理位置数据,它的数据收集、统计是自动化的,分析是智能化的,它可以从积累的数据中挖掘出更具报道价值和关注度的新闻信息,而央视拥有广泛的受众群,这次互联网与传统新闻报道相结合,通过可视化数据进行“两会”报道的方式是一次创新突破。

人民网试水大数据技术,与《人民日报》联动传播。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两会”期间共推出静态图解25期,动态图解四期,被各大网站和纸媒广泛转载,栏目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来丰富新闻呈现形式,是人民网“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其中,图解《2014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云图》用报告前50个高频词拼出头像;推出了动态版《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首次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在答记者问同时推出《总理答记者问实时舆情展示》,对强国论坛、人民微博、新浪微博网民对答问的积极反应进行实时反馈。

上一篇:应对融资担保的系统性风险 下一篇:不确定时代创新力养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