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要“公”防“偏”

时间:2022-06-08 12:39:46

班主任工作要“公”防“偏”

【摘 要】有“公心”和防“偏心”是做好思想工作的两大法宝。本人从多年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中体会较深,班主任工作没有“公心”,是无法管理好一个班集体的。

【关键词】偏心 公心 赏识 宽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84-02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教育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发展负有全面责任。一个班级的面貌、学习风气及学习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艺术水平、教育方法和组织管理能力。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要有“公”心。

“公”,即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班主任,应知道每个班级都是由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组成的,在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宠坏了一半,同时也失去了另一半。所以笔者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告诉学生,不管你过去表现怎样,不管你父母是谁,你在我的班级里就是我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受表扬和受批评的待遇,不仅要这样说,更要这样做,在班级里本人通常会把很多事情放到班级中让大家一起解决,因为有了一颗公平心,我也就拥有了整个班级。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诚然,因为是作为个体生命总免不了有喜怒哀乐,有好恶爱憎,会出现人人都可能出现的“心理偏差”。而这种偏差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育人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能否自觉地克服心理偏差,是班主任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班主任的心理偏差表现的几个方面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班主任在接一个新班的起始阶段,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引起的心理效应,即“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心理往往导致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偏差,成为以后对待这个学生的主要依据,于是造成不应有的教育失误。

2.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概念源于《马太福音》,意思是:谁本来富有,再多给他些;谁本来贫穷,连他原有的那点也夺过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优等生处处受到优待,他们会得到各种各样的机会,而后进生处处受到刻薄的对待,很多活动机会都被排斥在外。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作“马太效应”,实际上也就是教育者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偏差。心理研究反应,学生调皮逆反其实是自卑的表征,他们其实特别渴望得到关爱和重视。问卷调查显示有87%的学生都期待老师平等民主。

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的特点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其他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就像光环、月晕一样起了扩展、遮盖的作用。表现好的学生,肯定有不足的地方,后进的学生,也有闪光的东西。如果不辩证地分析问题,就会被“光环效应”所左右,造成不良后果。

4.归因错误

为净化班风,班主任需要彰显先进,纠正错误,在对好事进行表扬或对坏现象进行批评时,常常要分析,归纳原因。这时就要力求客观公正,张弛有度。

5.心理老化

心理老化是指班主任的心理太不适应年轻人的心理。在教育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距离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而且这种心理距离还有加剧的倾向。一些学生,是生理成熟超过心理成熟,这是因为当今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顺境成长,经受的困难和挫折很少,使他们的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的发展,造成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承受力弱。一些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家庭与社会责任都很重,又经过很多的风风雨雨,心理年龄超过了生理年龄,过于稳重,过于求静,甚至过分世故。把自己的守旧闭塞简单归因为“代沟”。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概排斥甚至敌视。

以上几种工作中的心理偏差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从端正教育思想、增强研究意识、学习唯物辩证法、转变思维方式、努力掌握教育艺术等几个方面去提高自己的素质,使工作中的心理偏差逐步减少,直至消除。

二、要防“偏”体“公”,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多”要。

1.与学生谈话要平等

爱默森曾十分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奋发向上的动力。为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就要既批评教育,又要尊重其人格,让学生乐意接近并乐意接受指导。

特别是对那些有错误行为的学生,如果班主任习惯于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大声呵斥一番,甚至用刺激的字眼来挖苦他们,纵然学生无言以对,似有认错悔改之意,其实他心里是压而不是服。所以班主任找个别学生谈话或批评犯错误的同学时,最好选择一个安静而无其他人在场的地方,这样利于谈心,学生对老师的意见、教诲也易于接受。

2.批评要理直气和,严中有爱。

班主任批评学生,要在充分肯定其优点之后,指出其不足,使学生在批评中得到前进的勇气和信心,要适当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由于班主任受自身性格、性别、志趣等因素影响,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产生亲疏之分,无论是对亲者,还是对疏者,都是十分有害的。亲者可能产生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在学生中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疏者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行为,以后会更不好管理。

3.要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忌护短及自行其是。

任课教师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和学生交往着、教育管理着学生,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作为班主任不能把他们当作局外人,不能对他们的反映置之不理。特别是目前中小学生从心理上存在的人际关系不良,过分依赖、自私、孤独、任性等问题较严重,作为班主任一人是难以全面观察到的,这就要靠听取任课教师的反映,不能袒护学生。如果袒护学生,任课教师久而久之就不反映了,学生在班主任面

前和在任课教师面前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对班级的建设是十分有害的。

4.班主任工作要善于赏识

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帮助、安慰。如果我们老师一味的教训学生,进行较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时我们要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如,对闯祸犯错误的学生,不能对他们放弃,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了不良的影响或失去了信心,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学生感觉到他在老师的心里依旧充满希望。

5.要有“公”心,对学生要学会宽容。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往往会有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学生犯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动机往往很单纯。他们犯错误时,迫切想得到老师的理解,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当你讨厌学生的时候,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际上已经失败了。所以,往往一次小小的宽容,能彻底改变一个学生。

以上,是本人做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有些思想可能不符合潮流,甚至不切合实际,但我想,班主任心存鼓励,心存宽容的思想,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真心喜爱。可能我们意识里都想这么做,但一遇到现实的干扰,又可能见异思迁,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如何守护这种善良的工作根本,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林相.班主任工作的“六要”“六忌”[J].新课程(教师),2010(5)

2 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爱岗敬业精神与教师职业倦怠 下一篇:浅谈中技电子技术课程的行为引导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