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鲜明特色,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

时间:2022-09-27 06:41:45

树立鲜明特色,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竞争中优势并不明显,高职院校若要提高竞争力,就应大胆改革,创新管理方法,树立鲜明的高职特色,走出普通高等教育的老思路,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管理 特色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06-02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党和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和支持力度呈逐年递增趋势,但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毕竟相对较短,目前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不突出,若不加以解决,就会严重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类院校的管理未脱离本科院校的老思路

(1)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体系中,考核内容与本科相差无几,主要指标也是博士、教授的比例,及科研项目的多少等,忽略了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相关项目的考查,如教师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2)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在评定职称时,采用和本科类院校教师相似的标准,以科研工作的成绩定乾坤,没有考虑高职教师的素质要求和队伍特征。

2.高职类院校自身管理措施与本科院校大同小异,缺乏特色。

(1)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高职院校仍在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思路,缺乏高职特色。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比例,但是在时间和费用上难尽人意。学生的实践时间安排方面,不符合企业用人的时间规律,难以和企业用人计划相合拍,导致学生顶岗实习难;费用方面,缺乏和企业进行真正的校企合作,往往需要学校花一定的费用,学生才能进入企业实习,致使学生进企业实习受到很大的限制。

(2)在师资的考核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没有区别,亦缺乏高职特色。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理论水平要求高,而在实践培训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大多数高职类院校都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年终考核就为不合格。在实践培训方面却没有任何安排,甚至有的院校明确规定,对于同一个专业领域,教师只能到企业实践培训1次,不能有第2次,目的是为了节约教师的培训成本;实践的严重匮乏致使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即便是“双师型”教师,在离开企业一定时间后,其实践技能也会逐步下降,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3)在对学生的考核上,仍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老思路:以理论考核为主,缺乏实践考核;以学校考核为准,企业没有参与权。很多学生在大三的上半学期就到企业工作了,按照规定,这些学生没有完成课业的学习,是很难毕业的。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已被企业检验合格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难道必须要在学校听课完成论文?这种“人才的工业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矛盾”,还表现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就是企业认可的好员工;而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备受企业青睐等方面。

二、创新管理方法,树立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高职生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若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不到质的提高,就会面临着沦为三流大学的困境。高职类院校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与普通高等院校建立质的区别,树立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两者都大胆创新,改革管理措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树立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它支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高职类院校要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源头。创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作指导。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郝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他有一个远景,校长就必须认出这一个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会导致美国大学的极端混乱。”[1]高职类院校若要以特色取胜,必须树立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将该校的特色作为其最终的远景来对待。

2.大胆改革,创新管理方法,树立鲜明的高职特色。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在提高高职类院校竞争力方面,管理模式创新起着关键作用。当务之急,高职类院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模式创新:

(1)创新对教师的管理模式,建立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发展规划能否正确实施,教师是关键。而决定教师努力方向的关键又在于学校管理模式的引导。对教师的管理改革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引进人才的标准;二是改善考核办法。

在用人方面,改变人才观,真正大力引进“双师型”人才,甚至企业的高级技工,减少纯理论型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的质量不仅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职业院校的师资不同于本科院校,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求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双师型”是其显著特征。

在考核方面,取消对教师的科研考核,改为科研奖励,增加实践考核。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型人才,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即可,注重的是实践和实训课。但在教师的管理上,却把理论研究――科研当成重头戏来抓,教师若完不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做得再好也不能算合格,而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的生产实践环节,却轻描淡写,可有可无。试想,一个教师若没有生产实践经验,或其经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如何能培养出合格的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呢?取消科研考核,并不是说科研不重要,而是其不符合高职类院校的发展目标,更不是高职类院校的竞争强项。况且目前量化的考核方式不符合科研工作规律,因为科研是需要潜心研究的一种工作,它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静下心来工作,更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十年磨一剑”才能有所成就,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不可能每人每年都出一两项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只宜鼓励,不宜量化考核。

(2)创新教学管理方法,使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首先是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计划在制定时,应考虑实践类课程与企业用人高峰时间相协调,以便于安排学生实习;在执行时,也应结合企业的工作机会,灵活执行教学计划。其次,学制模式要创新,同一专业的学制可以有一年、二年、三年、五年不等,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应该按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取消年龄和时间限制。[2]灵活的学制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带来很大的活力,促进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重视非学历教育,面向社会办学。高职院校应扩大教育机会,举办各类各级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如成人高职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职进修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就业培训。高职院校按社会需求应该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3)创新学生考核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类院校学生强调的是动手能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主,辅以基础知识和素质考核;并允许企业参与考核,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4)创造“实践”品牌,走出特色。大学品牌被认为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的反映,是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凝结在其名称中跨越时空的社会认可程度,是学校最珍贵的资产,可以产生聚合、光环、引导、带动、内敛和激励等多方面的效应。[3]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应创造“实践”品牌,走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过硬的、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以己之长,搏人之短”,成为受学生和企业欢迎的学校。

3.政府相关部门应进行制度创新,在制度上给予高职类院校正确发展的保证。

国家在制度上给予正确的引导,是高职类院校良好发展的保证;没有正确的制度保证,就没有高职院校的正确发展。

(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目标,必须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否则会严重干扰高职类院校的正确发展。取消博士、教授比例的考核;取消论文和科研项目的考核;而把“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技能培养的实训实验条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群的适应情况等列为考核的重点。

(2)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职称评定,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分开,并建立相应的评聘条件。用普通高校的职称晋升条件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然把精力放在学术发展上。这种政策导向,不可能建成“双师型”队伍,并且还会引发高素质教师向本科院校流动。[3]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树立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培育出了受到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高等院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赢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尊重。

参考文献

1 刘 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32):27~29

2 徐爱明.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3)

3 杨宇炎、贾少华.试述高职院校品牌战略[J].教育与职业,2007(21):25~27

上一篇:新形式对数学老师的新标准 下一篇:足球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素质提高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