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损害CT诊断一例

时间:2022-06-07 09:24:11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损害CT诊断一例

【中图分类号】R59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02―0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5岁。因面部红斑5年,加重并头晕、头昏、耳鸣、乏力入院。查体:体温39.2℃,贫血貌,面部蝶形红斑色素沉着,光敏感,双臂及前胸散在分布多个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心前区Ⅲ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血沉50mm/H,BUN10.8mmol/L,Pt35×1012/L,Hb90g/L,Sm抗体阳性,骨髓象显示巨核细胞多而成熟血小板罕见。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入院后第二天病人出现左侧偏瘫,病理征阳性。CT示:右侧额、颞、顶叶脑白质内大片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呈指状,其中顶叶低密度区内及右侧丘脑区见小片状高密度影,CT值56Hu,两天后复查,高密度灶明显增大,并于左侧颞叶出现新的高密度灶,CT值为68Hu,占位效应加重,两次CT均见左侧脑室体部旁白质内结节样高密度影。CT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损害,脑出血。予以长春新碱,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时对症治疗25天后出血完全吸收,低密度区明显缩小,灰质密度无异常,左侧脑室体部旁白质内高密度结节影无变化。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并发神经损害,以脑损害最多见,临床称为SLE脑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免疫损伤有关,可能是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脑屏障引起屏障机能损害,淋巴细胞毒素穿过脑膜引起广泛中枢神经损害。脑内病变多表现为出血、梗塞、钙化、脑水肿、脑萎缩等。本例的CT表现为大脑半球白质内广泛低密度病变,直指状分布,灰质未受累,有占位效应,为典型的血管源性水肿,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激素治疗后症状减轻,低密度病变明显缩小,支持血脑屏障破坏引起的脑损害;其左侧脑室旁小钙化灶亦为本病变表现之一,有人认为是SLE引起颅脑微梗塞的表现;本例病人继发有血小板减少,全身多处出血,其脑内出血可能由血小板减少引起,也可能是SLE本身所致。近年来,关于SLE脑病的CT表现报道并不少见,我们认为CT扫描不仅能对SLE脑损害的性质和范围作出快速诊断,并能对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上一篇: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一例诊治体会 下一篇:邹城市2007―丙型肝炎疫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