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分析

时间:2022-06-07 08:14:50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分析

摘 要 目前,激励机制是事业单位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所应用的范围较狭小,且存在多方面问题,导致激励机制的作用难以被进一步发挥。本文由传统激励机制的特点入手,分析现阶段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部分资料,对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进行讨论;最后分析激励机制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如今,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单位、各部门为保证人才管理的科学性,纷纷推出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成果。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切实保护广大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对单位的向心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性质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成为评价事业单位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成为推动事业单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传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问题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在我国传统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其管理的基本特点为:事业单位没有独立人力资源管理权力,均是由国家统一规定。主要表现为:国家是事业单位管理的主体。一方面,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均是由国家统一制定,且事业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事业单位人事调配等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人员的薪资等由国家管理,无独立的用人权力。总体而言,事业单位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均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上述内容的相关范围被打破,为激励机制的运用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我国各事业单位早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激励机制,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激励机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激励内容不全面。

在现阶段的激励中,物质激励所占的比重较大,以上海市部分事业单位为例,上海市部分事业单位在运用激励机制中,物质激励所占的比例为89.6%,而精神激励所占的比例仅为10.4%。由此可见,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激励内容不全面的现象。对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其在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在工作中,工作人员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支持,片面地将工作人员需求定位在物质需求层面,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由此可见,健全激励内容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利用激励机制的几点措施

(一)改进激励奖励模式,保证激励与绩效的统一

从期望角度来看,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激励主体与其对象目标的一种既定的目标行为,这一行为包括完成绩效、超额完成绩效等内容,在计算激励内容的过程中,可根据激励=期望*效价的方法。在这一公式中激励是指激励主体对行为动机的激发程度;期望是指激励主体对达到激励的一种主观估计;效价是指对目标价值的主观估价。由这一公式可知,为提高激励水平,应该从期望、效价两方面入手,保证效价与激励的相匹配性,改进激励奖励模式是解决上述方法的关键。

为进一步改进激励模式,就应该在原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保证绩效考核流程的准确性。例如,管理人员在完善考核目标过程中,可通过公示板,张贴有关绩效考核改革的几点内容,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能掌握绩效考核的内容。在公示板的最后,应附加考核的基本流程,使整个激励管理具有规范性。在激励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群体的作用,在既定任务量的前提下,收集员工的其他基本信息,包括工作表现、在生产团队中的积极作用、其他员工对其的评价等,并将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在激励机制中。在考核资料统计结束之后,开展公开式激励,并采用统一的标准,判断工作人员应得的激励内容。

考核结束之后,应遵循基本管理理论,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本单位管理标准的前提下,给予工作人员所需要的报酬,保证激励的合理性,最终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

(二)注意激励方法的选择,实现“精准化”激励

激励机制的方法很多,为保证激励方法的科学性,就要选择科学的激励办法,实现“精准化”激励。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激励过程中可发现,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物质的需求并不高,其所需要的激励往往只是管理人员的一句肯定与赞赏。由此可见,传统的物质奖励并不一定满足所有工作人员的需求。

为实现“精准化”激励,管理人员必须能掌握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再结合他的工作内容,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例如,管理人员可在闲暇时间,加强与不同群体的工作人员之间的交谈,与其讨论工作中遇到的趣事或生活中的琐事,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员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制定激励政策的过程中,尽量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确保激励的准确性。总体而言,在选择激励方法的过程中,要切忌出现“我认为……那么就是……”的错误思想,要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制定激励办法,确保激励的有效性。

(三)区别对待不同激励需求,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

本文认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联合使用,可收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其具体方法主要为: (1)不同工作人员在不同阶段的激励需求具有差异性,事业单位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要注意方法的创新,实现多种激励机制的联合应用,保证其能够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昂的工作状态。(2)激励机制要体现变化性原则。近几年我国各地区间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导致工作人员的需求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激励机制也必须做出调整。例如,可将物价上涨、教育支出等内容的财务支出体现在激励机制中,确保激励能与工作人员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激励方法

服务社会是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其在工作中,也一直肩负着社会所赋予的使命,这就为事业单位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奠定基础,而这部分组织文化,就是创新激励方法的重要源泉。

在创新激励机制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从本单位的基本文化入手,根据单位的工作内容,明确不同侧重点的创新方向。例如,若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监管,则在创新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可从施工质量风险、安全文化传播能力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丰富激励内容,确保激励机制能够与本单位的生产、服务内容相统一。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来看,激励制度的改进与创新将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本文认为,激励机制可能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朝着竞争激励制度的发展

现阶段,竞争形式的激励制度已经在我国各销售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且效果显著。例如,某企业的年销售冠军的激励奖金为1万元,销售亚军的激励奖金为5000元;在本地区间的年会中,当众奖励销售冠军,在本企业的年会中,当众奖励销售冠亚军等。这种根据绩效确定激励方式的政策,有效体现了“能力与所得”之间的关系,且能满足大部分员工的心理要求,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二)优化绩效分配制度,注重精神激励

根据员工表现推行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物质激励数量,总体而言,这是一种复合国际惯例的激励方案。但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已明显提高,精神需求所占比例已远大于物质需求。同时,精神激励作为一种无形激励方法,能起到表率与模范的作用,且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本文认为,在未来的激励机制中,精神激励所占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

四、结束语

本文简单分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相关问题,对管理人员而言,在运用激励机制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从工作人员的实际要求出发,不断优化激励方式,争取实现最优化激励。总体而言,必须要建立健全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工作人员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最终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单位为青岛市李沧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 杜柏权.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2014,16(09):16-17.

[2] 周静.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时代金融,2013(08):204-205.

[3] 李岩.刍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人力资源),2014(06):80-81.

[4] 何书安,沈莉.浅谈完善我国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应遵循的管理理论[J].才智,2012,13(03):10-11.

[5] 马庆丰,李连辉.激励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4):12-13.

[6] 郭立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2,23(15):16-17.

上一篇:王静:人人都能登“珠峰” 下一篇:国际工程项目中的跨国物流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