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黄宗羲及其《明儒学案》

时间:2022-06-07 06:11:03

摘要:《明儒学案》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系统总结明代学术发展演变状况的断代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学术界影响极大,具有很高历史价值,不少学者都对此书进行了研究。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黄宗羲本人生平事迹和其著述《明儒学案》的内容、版本、价值等方面以及该书所反映他的学术观点等角度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黄宗羲;《明儒学案》;学术史

前言

《明儒学案》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与史学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一部学术史专著,作者透过宋明理学发展的流变,系统详细地总结了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状况,在中国史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极高价值。

该书自成书时便流传甚广,对清代和近代学术影响很大,先后有很多学者对《明儒学案》进行了研究。梁启超曾评价该书说:“(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中国之有学术史自始也。”①前人及当代学者分别针对该书的内容体例、版本流传以及该书在学术史、思想史的价值地位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并透过《明儒学案》分析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和哲学思想,归纳出有明一代的学术特点。笔者撰写本文,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明儒学案》一书和黄宗羲的学术观点,再进行一番简要论述。

一、黄宗羲其人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因此被学者称之为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

黄宗羲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初锢之为党人,既指之为游侠,终则之为儒林。”②黄宗羲生长于书香世家,自幼喜好读书。其父黄尊素博学广识,与当时东林党人交往甚密,在反阉党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遭到魏阉嫉恨,遭阉党陷害,死于诏狱。在黄宗羲弱冠之年家道衰落。黄宗羲身背家仇,又有感于阉党专制,政治昏庸,早年步武东林,与阉党斗争,并慷慨论世,将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后清兵入关,崇祯皇帝自缢景山,明王朝颠覆,身遭国变的黄宗羲又毅然决然投入到武装抗清的斗争之中,毁家纾难。随着满洲贵族对中原的统治日渐稳定,南明永历政权覆亡,黄宗羲深感反清复明大业无望,遂停止颠沛流离的戎马生涯,归里隐世,毕力著述。前期黄宗羲主要精力投入与阉党的政治斗争和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中,因而这一时期的著述也多着墨于政治思想方面,其中以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年)的《明夷待访录》为代表。此书系统总结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闪烁着批判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想光芒。反清斗争失败后,黄宗羲归里隐居后开始以学术研究为己任,把重点放在了著述和讲学上。

二、《明儒学案》内容与版本

黄宗羲一生著述累累,作为最能代表黄宗羲在学术思想及史学上极高造诣的《明儒学案》一书,详尽记载了明代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发展概况,是一部在学术界久负盛名,备受学者推崇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案体这一史书体裁。

从《明儒学案》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首先,黄宗羲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变革时期,正值明朝衰亡,满洲贵族统治者入主中原。这一时期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空前激烈。尤其明亡之后,不少有识之士都在力图从民族文化内部进行反思,总结明亡教训。其次,明朝以来的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多空谈心性却无益于世。因此明末清初学术界呼吁学术风气由空谈义理向经世致用转变,提倡实用,注重对经史之学的研究。再有,武装抗清的彻底失败,使满怀悲愤的黄宗羲选择了以文字为武器,在思想领域继续坚持斗争。

在内容上,《明儒学案》以王阳明学派为主流,兼述各家学派,重点体现了学者之间师承关系。全书共62卷,约100万字,开头一篇《师说》,列方孝孺等二十五人,次以有所授受者分设19个学案,分别为:《崇仁学案》四卷,列吴与弼以下十人;《白沙学案》二卷,列陈献章以下十二人;《河东学案》二卷,列薛以下十五人;《三原学案》一卷,列王恕以下六人;《姚江学案》一卷,列王守仁一人,附录二人;《浙中王门学案》五卷,列徐爱以下十八人;《江右王门学案》九卷,列邹守益以下二十七人,附录六人;《南中王门学案》三卷,列黄有曾以下十一人,《楚中王门学案》一卷,列蒋信以下二人;《北方王门学案》一卷,列穆孔晖以下七人;《粤闵王门学案》一卷,列薛侃等二人;《止修学案》一卷,列李材一人;《泰州学案》五卷,列王艮以下十八人;《甘泉学案》六卷,列湛若水以下十八人;《诸儒学案上》四卷,列方孝孺以下十五人;《诸儒学案中》六卷,列罗钦顺以下十人;《诸儒学案下》五卷,列李忠以下十八人;《东林学案》四卷,列顾宪成一下十七人;《山学案》一卷,列刘宗周一人。全书总计共录明代学者200多人,最后《附案》又列应典等五人。在体例上,每个学案的开端作者都先用一段文字对这一学案的学术宗旨进行一番简介评述,然后分列每位学者的个人小传,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著述、思想和师承关系,最后则是选摘案主文集中的语录,从而更全面真实地展现各家学派的思想。

《明儒学案》版本流传甚广,现主要有三大版本,即郑姓刻本的“郑本”,贾润、贾朴父子刻本“贾本”以及调和郑、贾二本的莫晋刻本“莫本”。黄宗羲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完成此书,一开始《明儒学案》以抄本广为流传。黄宗羲在自序中说:“书成于丙辰之后,中州许酉山暨万贞一各刻数卷,而未竣其事。然抄本流传,颇为好学者所识。”。[1]在黄宗羲在世时除抄本流传外,已有许氏刻本、万氏刻本和贾氏刻本,但前两种均因种种原因中断了,并未刻全,贾氏刻本虽全,但黄宗羲本人却未曾见过。乾隆四年,慈溪郑姓承接万氏刻本,“续万氏之未刻”,完成了后来流传较广的郑本。郑、贾二本在次序、案题、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别。其中贾本在次序上将姚江学案之前的河东与三原学案放到了崇仁与白沙学案之前,在案题上,将总王学的六案中的“王门”二字,全部改为“相传”,并在内容上做了一定幅度的删减。因此学界一向认为贾本掺杂个人臆念,与作者原意有失偏颇。道光元年,会稽莫晋参照万氏原刻,采用了贾本的内容,将贾本中变动的次序、案题恢复如初,形成了调和郑、贾二本的莫晋刻本。对于三种刻本何为善本,学术界目前仍说法不一,但多以郑本或莫本为善。

上一篇:从程丛林手稿探析 下一篇:形体训练与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