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重视教师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的管理作用

时间:2022-06-07 03:57:45

初探重视教师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的管理作用

摘要: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最早应用于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大多被用来解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责任与义务。近几十年,它逐渐被引用到学校教育管理领域。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组织,其成员教师作为思想教育者,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学校管理者应重视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组织承诺的提高在师资管理中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教师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的含义,重点论述了重视教师的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心理契约;教师组织承诺;师资管理

一、 心理契约与教师心理契约

1. 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最初由心理学家Chris A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他使用“心理工作契约”来描述一个工厂中雇员和工头之间一种隐性的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的关系。随后,“心理契约之父”Levinson等人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后来,Schein(1980)将心理契约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依据前人的研究,我国学者朱新秤(2008)等人将心理契约界定为:组织和组织成员双方对彼此应该付出什么同时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即对双方责任和义务的认知。

2. 教师心理契约

通过文献查找发现,有关教师心理契约的界定相对较少。孟祥伟和刘昊(2011)将教师心理契约界定为教师对其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责任的感知,包含学校责任和教师责任两方面,学校责任就是指学校对教师有什么责任,而教师责任就是指教师对学校负有什么责任。本文在理解心理契约的含义的基础上,将教师心理契约定义为:教师对学校领导者是否履行其义务及其教师对学校应负何种责任的的主观感受。它是教师的一种心理期望,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学校管理的服从程度。

二、 组织承诺与教师组织承诺

1. 组织承诺的概念

组织承诺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最早由美国学者Becker(1960)提出。他从工具性角度提出了员工的单边投入理论,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随着自己对组织的单方面投入的增加而不得不继续留在组织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后来,Porter和Smith(1976)从心理认同的角度出发,明确指出组织承诺是成员对组织有积极的、正面的认识,以及由于这种认识而为组织尽力的意愿、留在该组织中强烈愿望和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主观接受。

Meyer和Allen(199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组织承诺分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种类型。情感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继续承诺是员工意识到离开组织所付出的代价,为了不失去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承诺;规范承诺是个体长期受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约束而形成的个体对组织的忠诚感。

我国学者凌文辁等人(2000)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它可解释员工为什么要留在企业,因而也是检验职工对企业忠诚程度的一种指标。朱新秤(2008)等人认为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源于对组织目标和行事方式的强烈认同感,员工具有较高的工作动机,愿意为组织奉献心力的态度或行为倾向。

2. 教师组织承诺的定义

教师组织承诺是组织承诺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之一。近年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教师组织承诺对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开始将组织承诺的概念从组织行为学领域引入教育领域。

Reyes (1992)指出教师组织承诺应包括三个方面:(1)对学校目标的坚定信念;(2)有留在学校的愿望;(3)为了学校能够做出超越个人利益的努力。宋爱红、蔡永红(2005)通过实验研究,把教师组织承诺定义为:坚信学校目标,认同并接受学校的价值观,自动自发地为学校竭尽全力,渴望能够在该学校一直工作下去的心理定势。朱新秤(2008)等人将教师组织承诺定义为教师愿意忠诚于教育事业并为学校努力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

三、 重视教师的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在师资管理中的作用

(一) 增加教师工作满意度,提高学校组织效能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或生活的满意程度,它受工作条件和人员特征的影响。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众多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满意度与教师心理契约和组织承诺成正相关,且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教师的心理契约良好,组织承诺较高,其工作满意度则高;教师工作满意度高,自然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教育教学成效也会随着显著。同时,教师乐于学校的管理,学校组织效能也随之提高。

(二)提升教师稳定感和归属感,加强教师对学校的责任感

教师人员,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不强烈,但对精神文化的需要相对较高,尤其是稳定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教师归属感体现为:无论在学校中扮演什么角色,教师都会因自己是学校的一员而自豪,视学校为其心灵的归宿。学校管理者重视教师的心理契约和组织承诺,教师才会感到工作的稳定,才会对学校产生信任与感情,归属感便油然而生。

教师对学校工作负责的程度与其归属感紧密相连。教师归属感强烈,对学校工作的责任心就强。良好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组织承诺的提升使教师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感知到自己是学校组织的一员,并在学校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便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管理与安排。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职业理想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所以,教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组织的重视与支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管理制度之间存在许多矛盾。组织结构上的科层制、人事制度上的聘任制及教师评价上的量化倾向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管理者应从教师心理和行为着手,只有使教师的心理契约和组织承诺达到更高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理想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追求,也包括对做一个什么样的理想教师的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理想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并追求自我实现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就会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又促进了教师职业理想的实现。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契约和较高的组织承诺,愿意奉献于教育事业并为学校努力工作时,才会积极、主动地不断学习,进而实现教师职业理想。

(四)强化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办学体制的逐步完善,使民办学校走向合法化。为了适应党和人民的教育要求,同级同类学校之间,如公办与公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甚至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为获得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存在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在如此残酷的办学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只有重视教师的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紧紧团结全体教职员工,强化学校的凝聚力,齐心协力提高学校效能,才能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 总结

教师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归根到底是教师内心深处主观的、动态变化的情感体验。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组织承诺提高的实质在于,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依据,以人本关怀的措施来解决教师对工作和组织的态度问题。作为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学校管理者应通过构建教师心理契约并提高教师组织承诺水平来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实现教师的职业理想、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从而达到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学校凝聚力的目的,进而提高学校效能,树立学校品牌,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C. Argyris,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 [M].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60.

[2]E. H. Schein,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 America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0.

[3]J. P. Meyer, N. Allen,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1.

[4]H. S. Becker,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60.

[5]L. W. Porter, W. Smith,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Turnover [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6.

[6]P. Reyes, Preliminary Models of Teache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mplications for Restructuring the Workplace [J]. Reports, 1992.

[7]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的结构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报,2000.

[8]孟祥伟,刘昊.教师心理契约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教导刊,2011.

[9]宋爱红,蔡永红. 教师组织承诺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10]朱新秤,黄葳. 教育管理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发挥图书和电教优势 深化阅读效果 下一篇:从西方音乐美学视角透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