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的内镜特点及临床治疗观察

时间:2022-06-07 03:07:21

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的内镜特点及临床治疗观察

【摘要】 目的 对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UGH)的内镜特点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观察。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于本院治疗的55例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诊断阳性率中,放射性核素计算机断层扫描(ECT)为20%,钡餐为67%,胃镜达88%。内镜主要表现中,包括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活动性炎症,或者溃疡,2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论 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内镜表现,及一定临床特点,对于活动性出血及病因,胃镜诊断率较高。

【关键词】 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内镜特点;临床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89-01

在儿科消化系统急性疾病中,上消化道急性出血(UGH)较为多见,其发病诱因较多,如消化道病变,全身性疾病[1]等。随着患儿情绪增加,情感障碍增多,发病率可出现增长,呈上升趋势,对于部分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如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可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本文对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的内镜特点及临床治疗进行了分析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收治于本院的55例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中,有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的年龄为1-14.5岁,平均年龄为(7.6±3.6)岁,其中6例患儿小于3岁,占11%,17例为3岁以上7岁以下,占31%,32例为7岁以上,占58%。55例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均由胃管,或者胃镜、钡餐内,抽吸至血液,或者ECT检查,确诊UGH。

1.2 方法 对55例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或采取少数前瞻性研究,观察研究患儿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在出血活动期,进行电子胃镜,或者ECT检查,在出血停止后2-3d,进行钡餐检查。

2 结 果

2.1 临床特点 从患儿的临床特点上看,55例患儿均伴有黑便,21例伴有呕血,占38%。47例为第一次出血,占85.5%。3例为第二次出血,占5.5%。5例为3次以上出血,占9.1%。4例伴上腹痛,占7.3%,16例伴食欲不振,占29.1%。14例以呕血为首发,占25.5%,15例黑便,占27.3%,12例腹痛,占21.8%。2例并发出血性休克,占3.6%,1例幽门梗阻,占1.8%。5例服用感冒药,占9.1%,10例非甾体消炎药(NSAID),占18.2%,6例糖皮质激素,占10.9%,因肝性脑病,病毒性脑病,或者缺血缺氧性脑病所导致,产生应激反应16例,占29.1%,其他不明确诱因所致12例,占21.8%。17例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占30.9%,8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14.5%,2例胃溃疡,占3.6%,6例血液病,占10.9%,5例过敏性紫癜,占9.1%,1例Meckl憩室,占1.8%,1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占1.8%。

2.2 临床治疗 28例采用H2受体阻滞剂,占50.9%,7例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占12.7%,4例需要输血,占7.3%,3例口服凝血酶,占5.5%,16例采用辅助治疗,占29.1%,包括安络血及止血敏等。5例应用立止血,占9.1%。

2.3 各项检查 在55例患者中,5例行ECT检查,3例未发现异常,活动性出血及Meckel憩室,均为1例,阳性发现率为20%。6例行X线吞钡检查,发现幽门梗阻及十二指肠溃疡,均为1例,2例胃窦炎,2例未见异常,阳性发现率为67%。26例行电子胃镜检查,发现2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发现糜烂出血性胃炎,或者胃窦炎16例,未发现异常2例,阳性发现率为88%。20例行HP监测,尿素酶试验,或者13C呼气试验,2例为阳性患者,阳性率为10%。

2.4 内镜特点 患儿食道前后壁静脉,出血中度曲张,但未发现红色征,及糜烂出血性胃底炎,均为1例,患儿的胃溃疡位置,均为胃窦前壁处,胃溃疡的大小,均为10mm以内,溃疡底黄白色厚苔较多;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部位,则较多为前壁大弯,或者前壁小弯处,1例球-降部大弯,溃疡大小均不超过10mm,底有黄白苔。2例球腔变形,3例幽门梗阻;2例内镜下有粘膜下出血,3例活动性出血。

3 讨 论

对于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而言,其临床表现与成人相较,不如成人典型,且内镜下的病变,疾病发展原因均与成人不一致,失血的耐受性[2],与成人相较,小儿超差,在估计其出血量时,比较困难,极其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失衡。由此可见,在治疗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的过程中,应针对患儿不同情况,采用积极有效的相应处理措施。在本文的研究中,55例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多以学龄前,或者学龄期的男性患儿较多。在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包括黑便、呕血和腹痛,且可能并发幽门梗阻,或者出血性休克[3]。在患儿的诱因中,因为应激,或者服用NSAID,较为多见,其主要病因有应激,消化性溃疡,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在本文的研究中,诱因是重要诱因,及重要病因。因此,如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对其并发上消化道急性出血的可能,应引起高度注意。

在本文的研究中,在55例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的临床治疗中,超过50%采用H2受体阻滞剂,小部分采用质子泵抑制剂[4],但在治疗UGH时,其为主要药物,不仅可消除多种损伤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等,也可强化凝血斑块形成。如患者为口服凝血酶,则须经胃管,抽出胃内积血,且冲洗后再应用,以避免形成胃石。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患儿病情较为严重时,应及时进行输血,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并针对患儿病因,采用相应处理措施,以促使患儿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谭丽琴.消化内镜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蛇志,2011,23(4):380-382.

[2] 廖日斌,唐建光,潘曼等.内镜治疗急性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7):727-730.

[3] 黄花荣,钟英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2):105-106.

[4] 杜君,吴璇昭,陈权,等.腹腔镜辅助下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J].贵州医药,2013,37(3):243.

上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 下一篇: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