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时间:2022-06-07 02:06:11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性、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目前,在人们的认识中,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概念之间还普遍存在着交叉、重叠、边缘模糊现象。基于此对其进行分析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

关键词:创意;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9-02

一、创意和创新

创意源自于英文词汇“create”,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意”包含两层意思:(1)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2)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学术界对“创意”进行了多个视角的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创意指由于价值的非异化特性,引起生产及组织的有机的复归。总之,创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能引起并指导实践活动。创意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新颖性和原创性这两种属性的统一,缺少一个就不是创意。

创新与创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四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简言之,创新是实践活动,是通过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可见,创意强调的是思维和想法不是行动和结果,而创新强调的是执行和实践。所以创意是创新的开始,创新始于创意。

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最初出现“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的定义成: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是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这四个特征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美国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一般只说“版权产业”。日本把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称之为“内容产业”。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颁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集合。根据这个标准,把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尽管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不同,但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特征不变:第一,必须能够生产和销售,带来经济效益;第二,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品,追求异质性与个性。所以,文化产业是生产、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

2.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作为英国的一项国家产业政策理念而诞生的。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文化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这四个部门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含义》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最早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出现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该规划明确“创意产业具体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随后,广州、深圳、重庆、西安等城市相继提出了自身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国内一些学者如胡晓鹏在其《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的解读和思考》中认为,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创意产业也是创新产业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业,创意产业的边界将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富有创新度的任何产业。厉无畏在其《创意产业导论》一书中认为,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尹宏在其《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中认为,创意产业是现代城市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生产创意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3.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台湾是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其在2002年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随后,中国香港地区沿用了这一概念,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进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中国大陆最早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是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被描述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结合创造产值的过程。

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虽然文化要素是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文化产业也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产业决不等同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更强调它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更重视文化的创意对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它比文化产业有更广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种超越。有数据分析表明,目前以设计服务、咨询策划、软件研发等行业为代表的科技类创意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到整个创意产业销售收入的85%左右。创意产业主要是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而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同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内容往往是创意的结晶,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原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许多专家往往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作为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来使用,但它与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同义词,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与传统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存在区别,体现在其中的“创意”上,它们有与传统文化产业联系的地方,但不包含在其中;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是对传统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组,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融通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更多地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而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创意是其核心启动力。一些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行业或产业,比如电影院、书店、画店、印刷厂、大剧院、电视台、互联网等行业或产业,由于涉及原创的因素较少,只能归属于文化产业。但是,电影制片、出版、作画、文化演出、电视节目制作、动漫制作、互动游戏软件制作等等这些行业,具有原创性且能形成知识产权,故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3.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备原创性质,能够形成知识产权,从而具有创意产业的一般属性。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价值、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意产业更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实现。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子范畴,是以创意产业中以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为本质特征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感受,赋予一般产品以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从而获得超出物质形态的体验附加值、审美附加值、知识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创意产业关注创意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利用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创意,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创造差异化的、其他产品不能提供的新体验,包括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由此可知,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非物质性。通过文化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与由科技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物质体验相比,前者所能创造的产品价值增值的空间远远大于后者,因为一件产品物质体验的价值,即使用价值是有限的,而精神体验价值是无限的。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和奢侈品价格远离价值,产品承载的精神体验价值远大于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齐国.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36.

[4] 曾磊,张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0,(5).

[5]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 .

[7] [澳]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含义[G]//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上一篇:海外汽车经销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