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交让座”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6-07 12:59:43

对“公交让座”问题的思考

摘 要:中华民族本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礼仪之邦,但是由于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原先的道德体系已解体,新的道德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判断方面出现了很大矛盾。文章就“公交让座”问题中体现的一些道德状况做一些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公交让座”;道德;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虽然国家也一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家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措施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行政部门反响大,民间反响小,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迟迟不见质的提升。这在社会中也表现在各个方面,而道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公交让座”现象中体现的道德问题做一些思考与分析。

一、道德的内涵与功能

1.道德的内涵

广义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存在永恒的道德和超阶级的道德。马克思主义还认为道德具有历史延续性,一些历史上先进阶级道德中的积极成分,也会被后来的人们加以利用,并赋予其新的阶级内涵。

2.道德的功能

广义的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评价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平衡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在阶级社会里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统治阶级运用本阶级的道德理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被统治阶级则运用自己阶级的道德理论来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理论作斗争。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还可以对那些没触犯法律的人的行为作出规范,来调整本阶级人们之间的关系,缓解内部矛盾。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需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公交让座”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1.“公交让座”问题的现状

2016年7月2日,在安徽合肥11路公交车上,一个老年人要求一个独自坐着并且咳嗽的小朋友为其让座,并掏出自己的“老年证”证明自己。但小女孩没有为其让座,该老年人便辱骂小女孩及其母亲“滚下车”。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网友的不满情绪,认为这个老人“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国家发“老年证”本是为了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现在却被当成了特权,这和发“老年证”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

公交车本是为方便公众出行、缓解交通压力的带有公益性质的大众交通工具,现在却由于公交车上一系列不文明现象,使本该尊老爱幼、助残扶弱以体现人文关怀的公交车,变成了紧张的空间,导致现在年轻人乘坐公交车“如履薄冰”,生怕没有注意到哪个老人在站着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明明有空座位就在身边,但有的年轻人就是不坐,他们想的是宁可多站一会,也不惹不必要的麻烦。

2.“公交让座”问题的原因

首先,这当然和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关。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人具有自利性的本质,即使他帮助别人或者是做公益,也是出于自我心理的满足,这就涉及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如果价值取向是遵循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公交让座”这个问题中,也许就会主动积极地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如果价值取向是从消费与服务的角度来考虑,也许就会倾向于不让座。其实公交车“让座”与“不让座”的问题,也可以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丰富不一、矛盾的状况。

其次,“公交让座”问题还反映出社会中一些人法治观念淡薄。例如,在公交车上出现的不让座就骂人甚至打人的现象。比起那些“不让座”人的不道德行为,这些骂人打人的行为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条例;但是在这类案例中,并没有看到那些被骂或被打的人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那些骂人打人者,自以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骂人打人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条例。这充分暴露出我国现阶段一些人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我们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违反法律。

最后,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人们对世界有怎样的认识,在看待具体的问题时就会有相应的看法。如果认为这个世界是友善的、互帮互助的关系,那么在“公交让座”这个问题上,也许年轻体壮的人群就会为老弱病残孕让座,这时公交车就会成为一个体现人情关怀的场所。相反,如果认为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人们之间是充满矛盾和竞争关系的,那么在“公交让座”这个问题上,也许有些人就不会主动给他人让座,这时公交车内就会形成一种紧张的气氛。

三、针对“公交让座”问题的解决路径

1.政府要加引导

道德是人们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与规范,需要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宏观角度、全社会范围来引导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积极的道德观,使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公正有序的风气;老年人也不应该为老不尊、倚老卖老。政府应该对一些积极的道德事件进行奖励,以此来引导公众积极向善。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也可以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主动遵守法律。例如在“公交让座”这个问题上,如果有很好的法律意识,就算碰到一些不让座的行为,也不会动不动就辱骂、殴打他人,也就不会造成以暴制暴的现象,给道德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2.个人要提高自身素质

一个人的世界观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发展与生存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成长过程中,努力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这样,在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时,才会有更加客观合理的认识,也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畅。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例如,在“公交让座”这个问题上,如果看到一个年轻人没有给老年人让座,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指责他,而是应该考虑得更加全面,考虑到也许他今天身体不适,也许他在想事情而没有注意到旁边的老年人,这时可以采取沟通协商的办法来解决,也许这个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正华.从“让座”与“不让座”行为看日本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马志国.由“集体不让座”谈谈“从众心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吴婷婷.如何面对公交“让座门”?[J].公民导刊,2011(3).

[4]周卓钊.青年人是否该为公交车让座“代言”?[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4).

[5]林李红.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问题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12).

上一篇:关于三维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 下一篇:社会资本视角下多民族社区和谐民族关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