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的研究

时间:2022-06-07 12:08:41

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的研究

[摘 要]高等教育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成果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实践体系,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共性培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种培养模式,形成对个性的培养。课外开放实践活动遵循着这一培养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意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进一步加强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完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课外开放实践 创新型人才 实验室开放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0;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114-02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成果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西南石油大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构建了一整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

一、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的必要性

教育部强调: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然而根据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而设定,培养方案一旦制订后很难按照社会的发展及时修订,修订的程序复杂,时间相对较长,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比较僵硬,很多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此外,现有一大批集成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只需按照实验指导手册的说明输入参数,即可得到输出实验结果数据,使学生缺少根据课程所学原理进行的分析、动手、求解的实验过程。

课程之外的开放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更加深远,校际间的教学质量差异就在于课程之外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因此,为了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利用课外开放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型优势,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外开放实践教学体系极其必要。

二、构建合理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

(一)整合资源,建设课外开放实践硬件平台

在调研国内外实验室建设理念、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根据我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特点,制订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规划,成立了16个实验教学中心(室),使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石油工业综合实践基地,按照现代油气生产与加工的“堪-钻-采-输-炼”全流程系统,构建面向多专业的开放共享的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大学生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活动提供研究和实践基地。

(二)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开放实验室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学校通过研究制定了《西南石油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管理办法》《西南石油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西南石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实验室开放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程序、开放形式、激励措施等均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工作流程。在学校7个工科学院建立了课外开放创新专题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面积均超过100m2,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题,自主组建实验团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等,且全年开放。

(三)利用网络平台,畅通课外开放实践的预约渠道

学校采用了实验室运行及开放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网上预约、网络指导、答疑辅导等功能。并将“校园一卡通”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融入实验室开放管理中,实现对实验教学人员、仪器设备、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教学安排等信息的计算机管理。

(四)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为实验室开放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实验队伍培训计划”、“实验室中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实验室人员可以评聘教授职称、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的技术队伍,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外开放实践项目管理体系

(一)建立“两层次、三结合”的课外开放实践平台

以实验室开放为依托,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和资源,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面向在校学生提供开放性实验、实践项目。为学生搭建的一个开放的实践和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一方面是由学校组织实施的校级开放实验平台,另一方面是各学院自筹开设的院级开放实验平台。

两层次:基础层次,即课外开放普通实验项目,主要面向本科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提高层次,即课外开放校级重点项目,主要面向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二者在经费资助、立项要求、研究时间,过程管理、结题标准、成果提交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三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计划内实验项目的课外拓展与提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专业学科与交叉学科相结合,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开展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研究。

(二)课外开放实践项目的实施原则

兴趣驱动:参与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过程。

自主实验:参与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自主评价实验。

注重过程:注重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

(三)建立激励政策,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实验人员和教师积极参与课外开放实验的指导工作,将实验人员和教师设计与指导的课外开放实验、实践课题作为其岗位职责之一,现已有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教师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课外开放实践活动,将课外开放实践纳入学生实验教学环节,学生参加课外开放实践结题验收后方可取得课外创新学分。学校对课外开放实践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及获得的授权专利给予科技奖励。每年开展一次课外开放实践成果评奖,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四、实施课外开放实践体系取得的成果

(一)课外开放实践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研究成果显著,学生受益面大。四年间共获批立项项目902项,参加学生3621人次,使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的比例达到25%以上,在校内形成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创新研究的氛围。2012年仅在重点资助的45个结题项目中,学生就公开22篇,获专利授权8项,自制和改造设备7台,研制管理系统4套,获得国家及省级竞赛奖8项、学校飞翔学术成就奖1项、创业奖1项。

(二)激发了学生兴趣,营造了创新的空间

课外开放实验、实践涉及理、工、经、文、管、艺等学科的内容,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和实验研究平台与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沟通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一些课外开放实验项目是基于学生们在完成教学计划内实验的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对使用的仪器设备或者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而申请项目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比如“显微镜防下滑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感应式单相电能计量表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等项目就是改进原有的实验仪器和研制新的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的。

(四)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风气,为课外开放实践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部分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的团队成员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大四的学生起着组织规划和榜样的作用,带领低年级同学完成研究,形成了良性循环。现已是机电院研究生的汪浩瀚同学,以其主持的校级重点项目“一种新型井喷着火控制机器人”所制作出的作品,参加2010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并荣获了“工业工程组”全国一等奖。现在,他受聘为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课外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风气。

五、结束语

课外开放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之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意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进一步加强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应不断完善课外开放实践体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 注 释 ]

[1] 闫大顺,李晟,古芳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开放式课外实践创新平台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5):42-45.

[2] 钱银中.高职学生开展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13-114.

上一篇:熊孩子出没,规矩教育为成长护航 下一篇:让孩子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