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过渡 课堂融融

时间:2022-06-07 11:47:54

精妙过渡 课堂融融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名师的每一节课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细细想来,发现他们都有高超的“架桥搭梯”的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让课堂有一种美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听名师的课总是令我们回味无穷,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充满了魅力,能滋润学生的心灵,能引导学生走进课堂。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教学工作也不例外。40分钟的课堂教学,注重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入情入境,真正学有所得。而在这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过渡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重难点,毫无赘言的过渡语,在每一堂课中都如穿针引线般,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佳境,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过渡语的设计呢?

一、引人入胜 悬念过渡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发》一课时,说:“面临道德选择,我们就好像做一道有难度的选择题。课文的作者面临的是一道怎样的选择题呢?他最终是怎样选的?结果怎样?请大家默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设悬的过渡语,一问连着一问,一环套着一环,语言通俗易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思考,还激起学生继续往下读的欲望,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探知渴望,形式上水到渠成,内容上意味无穷。

一连串的问题,不仅有悬念,而且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悬念的设置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通过深入学习来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因此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以后学习活动的总的照应。

二、情感渲染 引导过渡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因此教师对那些情感型课文,应该始终抓住激情点,用生动的过渡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地震有所认识与感受,体会到地震是多么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从而激发

学生去阅读课文,了解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再通过激情过渡语铺垫每个转折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老师从中引导学生理解: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顾他人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接着老师深情地说:“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36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过。)

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激动人心的场面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最后老师配乐述说,渲染感人气氛:“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这样抓好激情点渲染过渡,既自然、流畅,又扣人心弦,更使学生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美的语言像蜜糖,粘住学生的心,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这类的课文时,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桥》《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慈母情深》等文章,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过渡语,不但让学生感受美的语言,更让其感受到美的情感,起到感染作用,触动学生最敏感的神经,让学生经久不忘。教师以情动情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引起学生共鸣,入情入境地学习,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作者、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三、穿针引线 连贯过渡

一堂课中,如果所教学的内容是几个段落或几个层次所组成的,教师在段与段、层与层间的过渡可以根据各段各层间的内在联系或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进行过渡。这样前后一贯的过渡方式,如裁缝穿针引线。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颗颗珍珠,各个环节活动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联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如我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绘本阅读《爱心树》。课始,老师直接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讲故事,大家开心吗?”接着师述:从前有一棵树,这是一棵什么树呢?出示画面学生想象。后来,这棵大树喜欢上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怎么样?那么,大树看到它喜欢的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男孩每天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想象自己成了森林之王,想象一下男孩还会做些什么?——就这样逐步引入,激励小朋友去思考,去想象。就这篇课文整体来看,老师设计的过渡语串起了阅读学习的主线,且语言优美、生动。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有这样的引入:“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不仅这样说,他还这样做……尽管遭受着苦难,他还是这样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曾这样告诉自己……”这种穿针引线的朗读方式,将英雄的言行巧妙融合,引导着学生层层深入地朗读英雄的话语,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将英雄的形象烘托得愈加丰满,更将课堂的情感推向高潮。因此,过渡语应从教材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准确而又简洁、亲切而且生动、通俗中不乏时尚、机智下充满幽默,富于变化,合乎情理,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引领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当然,过渡语的设计,绝非几种模式或表达方式可以涵盖的,要因人因文因课型而异。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教学中要“相机诱导”,如果我们能抓住过渡这一机会,循循善诱,从而带动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这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因此,“过渡”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有很多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句设计过渡语言,穿针引线,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教育和教学目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使课堂增添魅力,其乐融融,更让学生印象深刻,提高教学实效。?

上一篇:读书一定要读熟 下一篇:独辟倾听蹊径 放飞智慧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