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规定”变成“约定”

时间:2022-06-07 04:13:40

学校食堂前面有一个小花园,午饭后我们常在那里小憩。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带着学生刚走进小花园,就接到班主任集中开会的通知。如果立刻把学生带回教室交给看班老师,那就意味着美好的“午间十分钟”要泡汤了。孩子们都眼巴巴地望着我,目光满是期待和询问。我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便和他们商量说:“如果你们能注意安全,按时进班,就可以在这儿玩10分钟。”孩子们大声欢呼起来。我和一个戴手表的孩子说好,到了12点钟就提醒大家进教室,然后便去开会了。据当天看班老师反映,刚过12点,孩子们就陆续走进了教室,没出现任何异常情况。

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平时在小花园玩时,我要反复提醒孩子们遵守纪律,注意安全,生怕他们调皮闯祸,到了进教室的时间,总要千呼万唤,才能把人喊齐。看来,如果我们把对学生的种种“规定”变成和他们之间的“约定”,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尊重学生,

变生硬的规定为自主的约定

就餐纪律是班级常规管理的难点,吃饭不讲话既是纪律方面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在食堂就餐时,班主任老师常常一边吃饭,一边瞄着身边的学生,还要不时地站起来巡视一番,对那些说话的孩子加以提醒甚至毫不客气地加以训斥。殊不知,学生也是人,如果吃饭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监视下,那与囚犯还有什么两样?我不断反思,下决心改变这种被动状态。

每天饭前,我都和学生约定好,如果今天吃饭不磨蹭,时间充裕,我们就可以去小花园玩一会儿,或者在校园里散散步。反之,如果边吃边讲话,浪费了时间,只能一吃完就进教室午休。于是,学生成了提醒自己不讲话、专心吃饭的主体。他们不但能自觉地安静就餐,而且发现身边有人讲话时,还能主动提醒,而不必老师再出面充当“监工”,吃饭时说话的现象便大大好转了。

二、理解学生,

变机械的规定为灵活的约定

对于学生违反班级常规的现象,我们常常感到很气愤,其实,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与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特点相关联。比如学校规定各班午饭结束后即12点开始午休,所有学生都要伏在桌上午睡。由于很多学生在家就没有午睡的习惯,再加上伏在桌上本来就难以入睡,说话做小动作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个小时的午休常常伴随着学生的窃窃私语、老师的好言相劝和大声呵斥。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在午休这段时间里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有的爱看书,有的爱画画,还有的则想睡觉。我们只有理解这种需求,尽量地去满足他们,他们才能够各行其是,也就不需要老师的管束了。于是我和学生约定好,12点半之前的时间,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喜爱的事情,阅读、画画、做手工都可以,但是不能发出声音。12点半之后,每个人都要伏桌午睡,睡不着的也要闭上眼睛安静地休息,以保证下午上课的效率。如果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有违纪现象,影响他人午休的,我们就统一午睡。这个约定既满足了学生对午休的不同需求,也提升了他们自主管理的能力,实施以后,收到良好效果。

三、信任学生,

变统一的规定为多元的约定

“把规定变成约定”这一方法不但适用于常规管理,在教学方面也同样有效。随着年级的升高和阅读量的增加,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也越来越容易。以前为了巩固知识而进行的大量抄写、默写对有的学生来说渐渐成了一种负担。如果在这方面继续统一要求,就要牺牲很多学生课余阅读、活动的时间,这样反而得不偿失。如果取消这方面的练习,那么学困生的知识就得不到巩固和落实。针对这一学情,我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上尝试新的变革,和学生作出如下约定。

(1)每学完一课,原则上要将本课的陌生字词加上拼音抄写两遍,如果你觉得自己掌握得很好,可以选择不写。但是,如果第二天的听写你的错误超过两处,说明你巩固得还不够,就要将之前的抄写补上。

(2)书上要求背诵的课文,原则上每人要先抄写一遍再进行背诵,这既是一种积累,也能帮助记忆。如果你觉得自己记忆力特别好,背得很快,就可以不用抄写直接背诵。这种自主选择使得很多孩子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可以开展阅读、兴趣爱好等活动,其收获比重复的抄写要多多了,同时又保证了那些学得慢的孩子的练习时间,让他们得到及时巩固。

这一改变,源于我对学生高度的信任。我相信已经快上四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是很了解的,他们知道自己哪里学得好,哪里还需要加强。即使偶尔想偷懒不写作业,也能通过反馈看出自己的不足,这时再查漏补缺进行巩固也不迟。

把“规定”变成“约定”,体现了班级管理的主体从教师转变成了学生,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真正实现了从“管”到“不管”的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上一篇:明礼崇德 文博气华 下一篇:中江县:细化落实 真改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