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时间:2022-06-07 03:06:58

在思想品德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需要我们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重新构建我们的教学模式。我们现在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字:思想品德课堂;发散性思维;课堂讨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35-01

一、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

愉悦的氛围和浓厚的思维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学生的大脑,将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产生回忆,想象,使知识结构产生重组效应,这样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学生便能从多渠道解决问题。而氛围和情景的形成离不开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产生思维发散的激发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产生启迪心灵的效应和情感上的“共振”。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将“疑”提出来讨论、争辩,做到“不唯师”、“不唯书”,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其次,就是要倡导质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二、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知识大串联,使学生

形成知识的整体和思维的发散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

二是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这也是发散思维的需要。

三是让学生在做完练习的基础上总结,老师在此基础上点评,集众人柴火自然火焰高,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也就自然形成。

三、强化课堂讨论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课堂讨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能发言讨论,各抒己见,大大加强了学生参与程度,改变了“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上当观众”的局面。课堂讨论的教学法就是把教师奉送真理改变为教师教育学生发现真理,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把学习引向深入。学生为了参与讨论,课上要注意听讲,可后要阅读有关材料并深入思考,准备发言内容。学生在讨论的准备和完成过程中,可以不断对基础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开阔了视野,在广度和深度上把学习引向深入。

(3)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角度看,课堂讨论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此。

(二)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处方面去具体实施:

(1)在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拘泥于从某一角度来看问题,给主体转换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具体分析不同主体在某一社会现象中的地位、作用、要求等,就会得出迥异的结论。这样不仅能全面把握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习惯。

(2)知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应当让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并把所学知识构建成一个有机网络整体,而不是孤立的随意的知识拼盘。因此,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用学科内的不同知识与学科间的不同知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实际问题,不局限于某一学科、某知识的运用,只有从知识的综合上去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全貌,特别是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分析。

(三)如何组织课堂讨论

(1)精心设计讨论题目。讨论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灵活恰当的讨论引导。讨论引导的艺术往往是讨论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引导应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一、题目出示前的引导。就像一台好戏的开场锣鼓。一个好电影的序幕,它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讨论角色。

第二、讨论过程中的引导。讨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要不断加以引导控制。当学生思维有偏差时,教师要引导把握方向;当学生思维出现新意时,教师要引导把握方向;当学生思维出现新意时,教师要引导进一步去发现研究。

总之,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了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还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和积极思维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从而促进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各项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有计划性、引导性、概括性,使多数学生能够在得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取真理的满足。

上一篇: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分析 下一篇:谈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