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读讲

时间:2022-06-07 01:16:46

《荷塘月色》读讲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的7月,正值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面对这样的背景现实,朱自清不满、悲愤,同时也寂寞、彷徨。满怀这样苦闷的心情,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文章。

一、纵观荷塘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荷塘月色》充满了简单的朴素美,语言表达亲近自然,真实生动。比如,“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个“踱”字,交代了作者此刻的心境和状态,也为文章增添了恬静淡雅的感觉。还有,文章描写景色的部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的排比、拟人、比喻运用得恰到好处,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一旦步入此情此景,却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妙感觉。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其中的“泻”字和“静静”搭配在一起,完美而生动地表达出了月光好似流水一般的动态效果,同时又增添了无声无息的幽静美。还有文章中叠字的运用,淡淡的月光、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粒粒明珠、缕缕清香等,韵律上的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又饱含朴素的淡雅。

从内容层次方面来看,文章层次鲜明,脉络清晰。全文贯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带上门出去——荷塘月色——月色下的景象——江南旧习俗——回到家中。暗线:心里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思乡愁绪——不宁静。结构上自然严谨。

二、深入感知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因由。“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欲言又止,给人以遐想,由此后来的情感表达,抒发胸臆也就顺理成章了。“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简短的一句话,为全文奠定了孤寂、凄楚的氛围。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为全文奠定了整体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

第二段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和月色。“白天也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描写出了作者行走在小路间的那种孤寂的心境,写小路四周的林木和月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写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紧紧承接了前一段,抒发了游走于苍茫月色间的万端感慨。一个“踱”字生动地勾画出在月色下独自徘徊的孤寂身影,作者此时心情稍有宽解。接下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一段内心的活动,作者此时的心态开始转向平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寻求到了这样一片净土,从现实的压迫之中暂时地抽身出来,抑郁的情绪也稍微得到缓解。

第四段完全进入到了景色描写阶段,先写茂密的荷叶,然后是多态多姿的荷花以及阵阵花香,最后写花的颤动和脉脉的流水。这是按照作者徘徊“踱”步的观察顺序所描写的,视线是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这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和花,叶子像亭亭的的裙,静中有动,描写静物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动态美。零星的白花,袅娜又羞涩,有如美人一样娇媚,像“明珠”、像“星星”则完全体现了这月色下的荷塘的光滑。“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是嗅觉,这里歌声却是听觉,从易于体味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把两种感官体验完全的结合在一起,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又使作品更加的生动传神。第二层写动态,“这时侯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第五段描写了流泻的月光和塘中的月色。月色虽然是单调无味的,可经过作者的神来之笔,使之与斑驳有致的景色搭配描绘,自然让单调的月光增添了不一样的华彩。首先,“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增加了月光的动态感,以流水作为比喻,将月光诠释得轻柔、流动,既空灵又明澈,那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就是月色和水气柔和在一起的见证。这样的景色有如笼着轻纱的梦一般,写景中带有抒彩。虽是满月,却不能朗照,这样的景致越发的虚无飘渺,越发融合作者满腔的愁绪,正是“恰到了好处”,月光是从树的后方照过来的,自然不能整整齐齐,影子参差斑驳,“峭楞楞如鬼一般”,使读者完全融入这梦幻一般的境界,虽然并不均匀,但却透露出某种内在的和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将这一片和谐,幻化成了优美动听的旋律,传到耳畔。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连串叠字的运用,将荷塘四周树木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能引发读者种种联想,此时作者的心绪开始波动,稍缓和的心境又回归到不平静,眼前的幻想慢慢地消失无踪,有的只是 “热闹”的蝉声和蛙声,而“我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恍然若失的感叹,也与本文文眼“心里颇不宁静”互相辉映。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以写景为主,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第七、第八两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进一步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那种复杂的无奈的心态。“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对于采莲的旧俗做一简单描绘,而后以《西洲曲》中的诗句,来表现那一系列的优美情境,至此,整篇文章的情感起伏达到了顶峰,首尾呼应使全文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整篇文章以“我”游荷塘为主要线索,作者游走的路线贯穿全文始终,情感表达波澜起伏,又都脱离不开现实的影像。全文笔墨纵横,意境阑珊,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语言清新淳朴,使人倍感亲切,如同一篇声色具备的山水画卷,将作者一腔愁绪尽融其中。文章的最后回到了现实,看似简短平淡的叙述,却五味夹杂,现实是无法逃避的。尽享这荷塘月色的景致之后,作者从遐想中回归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然,心里还是一样的不宁静,刚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此处呼应开篇,总结全文。整篇文章充满了朴素的美,作者力求“真”与“自然”,真实生动地绘制了这一幅荷香游园图,完全不用绮丽的、生僻的字词来描绘雕琢,而尽显情感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

《荷塘月色》是一篇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佳作。作品“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作者内心的活动虽然不平静但并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淡淡的有所遮掩的,这样就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忧愁与喜悦是相伴而生的,在忧愁之中让人向往喜悦,而沉溺在喜悦之中又处处受到忧愁的牵扯。这就是全文的矛盾所在。朱自清以其独有的创作手法,完整而传神的表达形式,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226251)

上一篇:2011语录(上)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