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时间:2022-06-06 08:19:3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学生的评价能力是指学生对教材内容和他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按不同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个人的评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对教师评价的补充。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这种能力,一方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改变课堂上那种平寂无澜、众口一词的平衡型教学,使教学向开放型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一、创造评价氛围

自我表现欲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积极意念。学生由于未成年,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比较幼稚,但是更加冲动和外露,课堂上回答问题常常争先恐后,如果学生的这种积极思维表现受到压抑和打击,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羞于或害怕评价自己或他人,会造成课堂上教师频频“启”而学生不“发”的尴尬局面。以听、说、读、写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过程是语言与思维协同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思辨,开展多向思维,组织热烈论争。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正确处理好构成教学评价氛围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创造评价氛围的要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是评价氛围的要素,其中教学内容起着定向作用,它决定教学评价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教学方法则是调控教学评价氛围的调节剂。教师是制造评价氛围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应研究教材内容,运用灵活多变、富于启发性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顺着作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研究作者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生疑,组织他们于评价中析疑、解疑,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评价氛围的形成。其次,民主、平等、和谐和师生关系更是创造评价氛围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放在既是评价氛围的经营者,又是评价问题的探讨者的身份上,注意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

二、确定评价要求

1、明确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评价要注重认读和拼读能力;对识字的评价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基本意义;对写字的评价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对朗读的评价要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进行评判,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习惯;对习作的评价应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地表达,遣词造句合乎规范等等。

2、重视评价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对每一次评价都要精心的做好教学铺垫,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煽风点火”,激化矛盾,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也应由学生自己补充、纠正,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诱导,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评价的气氛。

3、重视评价过程质量。在展开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求在各抒己见时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理”好“言之有据”,表达时做到“言之有序”,否则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就会出现信口开河,盲目瞎编的倾向,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终极评定,善于总结,不能模棱两可, 教师对学生的每一场生动、激烈的评价过程应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或有所回答或交代,这样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依据“肯定―强化,否定―抑制”的心理历程,做出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评价信心,借鉴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为以后评价活动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评价方法,发展评价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理解性评价: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原作本身进行评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评价问题引出后,教师应允许不同看法、观点并存,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字、词、句、段叙述的前后关系,借助语言、背景、插图展开联想,采用由因寻果或由果推因、由虚想实、由外表想内心、由点想面的方法,依据判断、推理去寻找答案。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应带着问题在教材中勾勾划划、批注说明,然后由学生当众讨论、评价,求得观点看法的统一,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例如教学《跳水》一课,在学生对课文预习后,可以一开始就提出评价性问题:“船长让儿子跳水,难道他不怕儿子淹死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救船长的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述说救船长儿子的种种假设,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多角度比较,最后认识到“事情发展到现在,时间就是孩子的生命”。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有什么办法才能让孩子脱险?”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认为应该是“跳水”,最后教师让持异议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原来想法的理由。这样既摸清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圆满地理解了课题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拓展性评价: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教材之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课文内容的某一感人点或文章中体现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渗透和情感参与,能由小见大,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联想,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主题。这种评价有的是从原文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有的是受原文内容启发而引起的联想,也有的是因原文而引起的对社会某些现象的感触与评论。如教学《滥竽充数》一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感受进行多项评价,这样,学生思维活跃,评价场面激烈。有的学生抓住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联系现实,表达了为祖国建设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的道理;有的学生则不抓原文的宗旨,而是从故事中引发出齐宣王上当的根源是他好讲排场,抨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现象;还有的学生则抓住齐醵岳侄映稍钡难细褚求,阐明没有真本事自吹自擂的人,终究不会长久终有暴露的一天,从而要求自己学好过硬本领等等。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受到的教育更广泛、更深刻,学生的认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学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是对教师评价的补充,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全身心参与教与学的互动,会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课堂反馈,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耳听、动口说,并积极借鉴他人的观点、方法思考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上一篇: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下一篇: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