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返还不当得利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时间:2022-06-06 06:27:11

浅论返还不当得利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摘 要:法律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社会生活而作出各种抽象规定, 使得同一行为可能符合数个法律规范所要求的要件, 且该数个规范均能够适用, 从而发生竞合。本文旨在分析返还不当得利责任侵权责任竞合

关键字:责任竞合; 不当得利; 侵权行为

返还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在构成要件上的差异源于侵权行为制度和不当得利制度在规范目的上的差异。侵权行为制度的目的在于直接填补相对人所发生的损害;不当得利制度的目的在于返还受益人所受利益。侵害他人权益而使他人受损害构成侵权行为,若侵权行为人又因其行为可能受有利益,其所受利益或具有违法性,或欠缺保有利益的正当性,可能构成不当得利。

一、概述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

何为不当得利?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从该条规定看来,不当得利的本质特征在于受益人获得利益而无合法根据,且他人因此受有损失。至于受益人通过实施何种行为而受益,则在所不论。

何为侵权?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知,侵权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 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行为人虽无过错, 但法律特别规定应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害行为, 也属侵权行为。

何为竞合?本文指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产生, 各项法律责任相互发生冲突的现象。侵权行为和不当得利基于公平理念而产生,但两者的构成要件存在差异。一般不当得利的构成须具备四个基本要件:①一方受益;②他方受损失;③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④无法律上原因。就一般侵权行为而言,须具备的基本要件为:①加害人的过错; ②行为的不法性; ③被害人受有损害; ④不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实践中存在同一事实既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又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此即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的竞合。①

二、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的竞合

侵害他人权益而使他人受损害,构成侵权行为;但侵权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受有利益,所受之利益具有违法性或欠缺保有利益的正当性,成立不当得利。侵害他人权益之不当得利,对受害人而言,可以发生侵权赔偿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无权处分

无权处分是指在未经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无标的物处分权的人擅自处分他人标的物的行为。如非法出租他人之物、共有物;违法转租。无租赁权或未经他人同意,而擅自出租他人财产,或在租赁关系消灭以后,拒不返还租赁物。②无权处分往往构成对他人财产权利的侵害,由此获得的利益无法律上的原因,因而构成不当得利,不当得利行为人应向权利人负返还不当得利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二)物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

不法行为人非法使用他人的财产并获取利益,构成对他人的物权的侵害,行为人应负侵权责任。同时,由于行为人从财产之上获取利益无法律上的根据,亦应负不当得利返还的责任。但是,如果不法行为人使用他人的财产,仅造成对财产的损害,而并没有使自己获取利益,则行为人仅应负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不应负不当得利返还的责任。

(三)侵害知识产权而获取利益

行为人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抄袭、非法复制他人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专利等,均构成侵权行为责任。同时,由于不法行为人往往会从侵害他人的知识产品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此种利益的获得没有法律根据,行为人亦应负返还不当得利的责任。

(四)侵害人身权

未经他人同意,擅自用其姓名、肖像获得利益,欠缺法律上的原因,成立不当得利。行为人应负侵权行为责任和返还不当得利的责任。

以上所述,均为因侵权行为而产生不当得利的情况。但侵权行为并不必然导致不当得利的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比如无权处分他人的财产为侵权行为,侵权人并未从中得利,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因侵权行为而发生不当得利的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之竞合应满足如下条件:1、因侵害他人权益而受利益。若要成立竞合,须以一方权利被侵害,侵害方因此获得利益为基本要件。2、致他人受损害。若受益人实施侵权行为,并未造成对他人的损害,则仅构成不当得利而不构成侵权责任。3、无法律上的根据。所谓无法律上的根据,是指得利事实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任何利益的取得都应该有法律上的原因。因侵权行为而得利,行为本身具有不法性,且使本应由权利人获得的利益由不法行为人取得,都表明此种得利无法律上的根据,因而构成不当得利。具备以上条件,会发生返还不当得利责任与侵权责任因同一法律事实而产生的现象。

三、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的区别

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都是对民事权利的侵犯,都属于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虽然如此,但由二者所引发的责任在责任形式、举证责任等方面有较大区别。而对两种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以我们必须对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仔细鉴别。

(一)、产生的前提条件

不当得利制度旨在纠正受益人"得利"这样一种财产利益转移的关系,让受益人将其所得利益交还给受损人,故此种责任以受益人直接受益为前提条件。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产生则以受损人实际发生损害为前提条件。③

(二)承担责任方式

依《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不当得利返还责任的责任形式仅"返还不当得利"一种。而《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侵权责任形式多达八项。

(三)免责条件

因侵权行为导致他人受损害的,若想免除侵权责任,必须具备正当理由或符合法律规定。而行为人若欲免除不当得利返还责任,须得证明如下事项:行为人所获利益非因恶意业已消失。

(四)举证责任

由于不当得利返还责任的构成不以受益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为要件,因此,一方当事人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必对另一方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负举证责任,但须对受益人已取得不当得利的事实举证。而一般侵权行为责任以过错为责任构成要件,因此基于一般侵权行为的请求权的成立,必须建立在受害人能就加害人具有故意或过失的举证的基础上。

四、结语

综上,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行为责任存在竞合,也有差异。适用不同的责任,直接影响到行为人的责任范围和对受害人的保护问题。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两种责任是相互排斥、不能并立的。在出现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况下,从尊重当事人的自主自愿,保护其利益出发,应允许受害人就两种请求权择一行使。

注释:

①邹海林: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竞合,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②王泽鉴:《不当得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 史尚宽.债法总论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泽鉴.不当得利[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霍政欣.中国不当得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以比较法为视角[J].求是学刊,2006,33(2).

作者简介:邓颖,女,湖南平江人,湘潭大学法学院2012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刑事案件中证人当庭翻证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中美贸易失衡成因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