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的那些忽悠事

时间:2022-06-06 05:45:37

要说故事最多的地方,就数收藏界了,那些逸闻趣事,能拉几大车。真真假假,忽忽悠悠,既让人喷饭,又让人深思。这是我看过刘一达先生的《爷是玩家》后受到的最大启发。

刘一达先生在书里讲了陶瓷专家毛晓沪先生的故事。1988年,毛晓沪先生在河北彭城某仿古瓷器厂买了一只高30厘米,器型较为规整的磁州窑黑釉凸线纹花口瓶,感觉它很有古窑的味道,于是就用心做了旧。后来,他怀着恶作剧的心理,把这只瓶子拿到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面前,想让这些专家掌掌眼,也顺便试一试自己的做旧水平。没想到他的这只赝瓶,竟瞒过了专家的慧眼,专家认定是件精品,执意要留下来。见此情景,不想让赝品混进故宫的毛晓沪最后还是自己揭开了谜底。

在收藏界,假的当真真的当假之事,屡见不鲜,就是那些有不少收藏经验的老手,也可能上当受骗。上面是一个以假当真的专家,下面我再说一个以真当假的藏家。这个故事源自吴树先生的《谁在收藏中国》。1999年,北京有位藏友柳先生,花50元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买一只天蓝釉红斑钧瓷洗子,他虽然感觉这只洗子不错,但由于很长时期没有让出去,就对自己的感觉产生了怀疑,也对这只洗子失去了信心。时间一长,就把这只被妻子称为“一只患有红斑狼疮症状的烂碗”当作了盛洗衣粉的容器。

第二年正月初三,一位开文物拍卖公司的朋友来他家里打麻将,这位朋友去洗手间时,见到了这只碗,发现这只碗是一只宋朝钧窑的精品。虽然心里一阵狂喜,但还是不动声色地回到了麻将桌。等麻将玩结束时,这位朋友向柳先生提出了他上次借五万块钱的事。

朋友开口要账,让爱面子的柳先生十分尴尬,由于这两年迷上了古瓷收藏,几个闲钱全被套牢,一旁的妻子听到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骂柳先生不求上进,节假日全泡在潘家园里了,连家务活都不知道干。说着还提到了那只“红斑狼疮”碗。朋友见状,一边打圆场,一边半开玩笑地说:“嫂子别这样,咱们商量一下好不好,你要嫌那只‘红斑狼疮’碗窝心,就当给我算了,柳哥那五万块钱的欠账,咱一笔勾销。”夫妻二人一听,喜出望外,立即与朋友写下了字据,并让朋友拿走了那只破碗。

半年后,柳先生听到消息,那只“患有红斑狼疮症状的烂碗”被那位开拍卖公司的朋友卖了600多万,气得他大骂妻子头发长见识短,到手的钱财让人家拿走了。妻子更是肠子悔青,从此对丈夫百依百顺,一到双休日,天不亮就催丈夫去潘家园闲逛。

这些故事,虽然都带有传奇色彩,但并非天方夜谭。别的不说,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演员王铁成先生花了1030块钱买了一张京作清氏紫檀抽屉桌,到2008年,有人出500万的价格要购买这张桌子,王铁成先生都没有卖。不到20年,长了5000倍,这就是收藏。

“快乐与失望共存,真品与赝品同在”。像上面那些名人和专家一样,在收藏界,“捡漏”和“打眼”的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捡了漏”自然笑逐颜开;“打了眼”只能自认倒霉。因为在收藏界,很多风险是需要自己承担的。例如,在2005年12月的北京瀚海公司拍卖会上,上海的苏敏罗以230万元拍得了吴冠中的一幅油画《池塘》,后经吴冠中认定,这是高仿品,气得苏敏罗女士把拍卖公司告上了法庭。结果可想而知,苏女士败诉。败诉的原因很简单,《拍卖法》明文规定,“拍卖公司不对拍品保真”。

所以价位较高的藏品在吸入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漏捡不到”,反而“打了眼”时,只能自己“吃药”了。那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上一篇:21个亿的集资诈骗案一审终结 下一篇:野性柔情人鸟共舞,智慧“鸟爷”倾财守护湿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