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锁,放飞心灵

时间:2022-06-06 05:02:58

摘要:本文主要报告一例中学生学习心理疲劳与学习焦虑综合症辅导个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技术,对一名高三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和治疗。通过为期半年多的辅导,有效地缓解了该生的焦虑症状,使其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并实现了大学梦。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疲劳;学习焦虑;个案辅导

一、基本情况

王某,女,高三学生,18岁,父亲在大学任教,母亲是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现已退休,姐姐在某民办高校读书,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王某的姐姐因高考屡次失利,使父母伤透了心。王某不负众望,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到高二第二学期,成绩每况愈下,分别降至班级16名、22名、31名。

家长望女成凤心切,看到王某学习成绩下降非常着急。王某心里更急,烦燥焦虑,学习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低下,进度减慢,有厌学甚至轻生的念头。焦虑症状发作时喜怒无常,严重时乱摔东西,在地上打滚,又哭又闹。她把自己学习成绩下降、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归结为竞争对手有题库。因此,她在书店买的参考资料、练习册、题库能装满一辆小车,每到晚上,她就把“书山”推倒重新排列,这样周而复始。

二、分析与诊断

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说:“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于心理的影响,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受长期的精神紧张、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影响逐渐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

心理疲劳与因连续工作而致使肌体能量消耗的生理疲劳有本质的不同,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上的,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病,而是到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

学习焦虑是伴随心理疲劳而产生的一种焦躁、无奈的心理情绪,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精神紧张和学习、工作过量,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所致。

王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努力、很用功,中考成绩优异。升入高中后进入了实验班,竞争更加激烈,用王某的话说,就是“不敢有一丁点的疏忽大意,否则就会一落千丈”“有时真的感觉力不从心了”。王某非常上进,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她深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高,希望以自己优异的成绩给父母以回报,为父母争口气。面对学习成绩的下滑,她更加勤奋努力地苦学。她放弃了所有锻炼和娱乐,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一门心思要提高成绩。可是事与愿违,成绩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加之母亲的念叨,更增添了她的焦躁感和无可奈何的心绪。就这样日复一日,渐渐地导致了其心理上的过度疲劳与

焦虑。

在对王某的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之后,我初步诊断王某为重度学习心理疲劳与焦虑综合症。学习心理疲劳与学习焦虑,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长期的心理疲劳与学习焦虑,使王某心情抑郁,心烦意乱,进而引起心因性疾病,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下降等。该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而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三、辅导过程

为了尽早缓解王某的心理痛苦,我与王某家长、王某先后面谈了6次,近10个小时(不含两次电话交流),王某的言语举止间无不流露出一种厌倦无奈的疲惫感与焦虑感。

记得第一次见面,她很惊奇:“呀,是您!老师,您是怎么知道我家的?我多次都是想找您,可是抽不出时间来。”初中时,我给他们班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彼此有接触,她对我的到来并不排斥,所以我们很快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她声泪俱下地向我倾诉:“真的,太复杂了,我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别人为什么比我学得好,以后会怎样呢……”她反复强调着“太复杂了”。原来,她心目中的竞争对手(过去与她成绩不相上下,现在在班级排名前五)买了一套题库,所以她也拼命地买资料,注意力再也集中不到学习上了。王某与家长已商定准备休学。因为王某是我在心理辅导工作中遇到的症状最严重的一个,所以我对她及家长作了如下建议:

1.建议她去西安找四军大的施旺红教授咨询或去心理门诊就诊。

2.想要消除心理疲劳,光靠保证睡眠时间和足够的休息是不够的,学习心理疲劳严重的可能发展为心理问题,影响孩子整个身心健康。

3.打开心锁,减轻精神压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评价,不单纯以分数衡量自己的水平,应从试题难易程度、复习效果、临场发挥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另外,还应纵横结合比较,既要和别人比,还要和自己比,和过去比,重温昔日的成就感。

4.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提高耐挫能力。

最后我给王某布置了一道书面作业:你每天对书进行重新排列的直接动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成绩与排名?并约好一周后交卷。周五晚上王某给我打电话,说她实在没时间答卷,在电话里说了她的想法。她的“对手”,那位“女强人”,学习劲头很足,名次越来越超前,她很不服气,听同学说“对手”买了一套题库(是学校教师用书,未给学生订),她把自己的名次落后归结为没买那套用书。并告诉我周日她准备去西安找专家就诊。

一周后的周末,我再次去了她家,其母告诉我说施旺红教授不肯接见她们,可能是太忙。心理门诊确诊王某为偏执并伴有轻度精神分裂症。因为我有备而来,一方面倾听,注意观察,另一方面仔细交谈,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首先我告诉她,解决心理问题的专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减轻症状,必须先打开心锁,学会松弛。既然心理疲劳与学习焦虑都带有个体的主观体验,那么自我的减压和放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庄子在《太宗师》中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揭示“坐忘”的内涵:“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私,顺应万物的变化就不执滞常理”。这是一种高境界的心理松弛,庄子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不论你是谁,也不论现在你的心境如何,是顺还是逆,都可以通过端坐而忘,忘掉自我,忘掉理性,忘掉荣誉,忘掉烦恼,忘掉语言,顺其自然,实现静心,活在智慧中。当下,最应该做的就是打开心结,淡然看待别人的进步和自己的退步,并相信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过程的,也包括别人的进步和自己的退步。然后再正确归因,制定措施,坚信自己依然是优秀的。

此后,在征得王某及家长的同意后,我开始了对王某将近一个学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首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辅导。我向她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价值。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有:从关注心理问题到关注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从关注个体心理到关注社会群体心理,通过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从关注“心理问题治疗”到实现“心理自愈”,主张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创造一定条件促使消极心理向积极心理转化。生活中,但凡能看到“好”的人,看到自己的“好”和记住别人的“好”,就意味着他(她)是一个阳光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说明他(她)拥有比较积极的心态。告诉她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尝试着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换种想法,注重积极因素,就能激发出自我潜在的力量和优势,战胜困难,修复受伤的心灵,从而缓解焦虑,提高学习

效能。

其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王某正确认识客观条件和个体行为。认知行为疗法是运用认知重建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其中认知重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王某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竞争对手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因而出现严重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调整其认知结构,使其认识到,在不同的阶段,每个人的学习状态、效果各不相同。比如,有的同学过去学习成绩不如自己,通过努力可能会超过自己,也有的可能落后等。我笑着说,“小王呀,你这是端着金碗讨饭吃。”她用迷惑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接着说,“你过去成绩好,基础扎实,又那么聪颖好学,这本身就是你拥有的宝贵财富。现在暂时落后,压力显然比别人大,但也应看到,你能感受到压力,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动力,是你进步的前提,试想,一个对什么都感到无所谓,好坏都没有压力的人能有什么作为?心态摆正了,思想包袱放下了,压力自然会变成动力的。”听了我的分析,她舒心地笑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笑。

再次,根据她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晚上睡不着觉的症状,我对她进行了丹田呼吸训练和放松训练。丹田呼吸法又称想像呼吸法,是腹式呼吸法的一种,但它与普通的腹式呼吸截然不同。丹田呼吸法通过吐气、吸气和止气,使身体血液循环及含氧量增加,以调节大脑功能;采用放松训练法,教给她自我放松的方法:调整身体各部位,舒适地坐好,慢慢地闭上眼睛,全身放松,双手放在膝盖上,慢慢地深呼吸,吸气,呼气,同时默默念“吸……呼……”每分钟6~8次,大约3~4分钟,这时会感到呼吸、心跳正常。如果不行,还可按摩前额,按揉太阳穴,每分钟约24次。我还教给她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等常见方法。

半个月之后,小王对我说:“您的那句‘端着金碗讨饭吃’简直太精彩了,对我就是当头棒喝,真不愧是心理老师,使我看到了希望。”我说,“不是我说得好,而是你的悟性好,这是你战胜自我的有力证明。”接着我在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放松法的基础上,进行了RET疗法。RET理论认为,来访者的难过和痛苦来自于不合理的信念,其实质就是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来访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在RET疗法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方法是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治疗效果则取决于合理信念能否取胜。

首先,我向她详细地讲解了情绪ABC理论,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及信念;C指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由于个性差异,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反应不同)。其中A是中性的,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系统,因而会有不同的“认知”即信念,对A作出理性或非理性的解释,进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由于她悟性好,很快就掌握了该理论。其次,引导她如何用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并指出在辩论中能否取胜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她能否走出误区最关键的一步。最后,我要求她用两周的时间,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并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将近一个学期的辅导效果很明显。王某不仅没有休学,学习也渐渐进入了状态,高三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排名有所上升,已达班级第25名。经过半年多的跟踪观察和了解,发现王某情绪稳定,放学时能与同学相伴而行,有说有笑。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特别是王某自己的努力,今年高考王某不负众望,实现了她的大学梦。

王某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学习心理疲劳与学习焦虑对优秀学生可能会造成严重危害,不能不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考试成绩成了学校、教师、家长高度关注的焦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却被忽略。这不能不令我们深刻反思:

1.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担负什么样的责任?

2.学校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理念能否做到以人为本而非以“分”为本?

3.对于“问题”学生,社会支持系统能否给予及时而适当的理解与帮助?

栏目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王抒文

上一篇:地形图三维模型3D打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江南传统小木作设计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