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6-06 04:39:52

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玉米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为第3大粮食作物。目前我国每年种植玉米面积有2 1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占粮食总产量的20%。而以西南地区为主的南方地区是我国三大玉米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总产量的30%左右。玉米具有粮食、饲料、工业等多种用途,其生产形势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据专家估计,由于玉米病害的危害,年产量损失10%~15%,大发生时达30%~40%,严重发病地块甚至绝收。玉米病害极大地制约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因此研究和防治病害始终是确保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近年来玉米病害的发生情况及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一、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概况

我国玉米的种植地域非常广阔,生产区的生态类型(气候、植被、农田生物等)非常丰富,因此,各地玉米生产中发生的病害种类以及病原菌的生理小种、致病类型也是非常复杂且各不相同的。我国玉米上的病害约有30多种,而目前在西南地区玉米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10多种。例如主要造成叶部病害的有大斑病、小斑病、褐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锈病等;常见的穗部病害有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穗腐病等;全株性病害有矮花叶病、粗缩病、纹枯病、指疫霜霉病(疯顶病)、茎腐病、苗枯病等。

二、玉米主要病害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1.叶部病害

(1)主要病害及症状

①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二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②褐斑病发病由下部叶开始,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并且病斑逐步向叶上部扩展。

③弯孢菌叶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斑点,病斑逐渐扩展,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黄白色,边缘褐色或有褪绿晕圈,有些品种仅表现为褪绿斑。

④灰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逐渐变为灰色、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的病斑边缘为褐色。

⑤锈病在叶片上常产生长条状、略突出叶片表面的孢子堆,叶片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的粉末。

(2)防治措施

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减少田间菌源,重病地块不宜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如需还田应充分粉碎,并深翻土壤。

②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夏玉米如没有施用底肥或种肥的,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kg/亩,注意氮、磷、钾肥搭配,施用有机肥必需充分腐熟。

③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

④栽植密度适当,提高田间通透性。

⑤药剂防治。当前尚未找到理想的高效药剂,各地试验较多,反映有一定效果的药剂有:40%克瘟散乳剂500~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穗瘟净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2.穗部病害

(1)主要病害及症状

①瘤黑粉病在病株上形成膨大肿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等部位均可生出肿瘤,肿瘤近球形、椭球形、角形、棒形或不规则形,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

②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

③玉米穗腐病在田间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发生,最典型的症状为种子霉烂,弱苗、茎腐与穗腐,其中以穗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带菌种子播种后,受害重者不能发芽而霉烂,造成缺苗断垄;轻者出苗后生长细弱缓慢,形成弱苗。

(2)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杜绝未审定品种的推广种植,是防治玉米黑粉病的根本措施。一般耐旱品种比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发病轻。

②深翻土地,把散落在地表上的菌源深埋地下,减少初侵染源;施用腐熟的厩肥;轮作、倒茬,重病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与大豆等其他作物倒茬种植。

③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多次侵染。适时播种,播种时深浅适宜,促苗早发,减少感染的机会。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增强品种抗性。加大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感病阶段,要保证水分供应。田间出现病株时,前期及时拔除,带到田外深埋,后期及早割除菌瘿。

④积极采用药剂防治,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wp(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wP (甲基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另据试验,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

3.全株性病害

(1)主要病害及症状

①矮花叶病表现为苗期心叶基部叶脉间形成椭圆形褪绿小点,沿叶脉发展形成断断续续的褪绿条点,以后向全叶发展。叶脉间叶肉失绿变黄,而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叶片发病严重时,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有时叶尖和叶缘变红、变紫,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矮化,比正常株矮一半左右。

②玉米粗缩病是由带病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感病。感病植株有的出现扭曲生长,有的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叶色深绿,叶片变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叶脉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出,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

③玉米纹枯病主要侵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果穗及苞叶。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

④疯顶病表现在玉米苗期侵染植株,并随植株生长点的生长而到达果穗与雄穗。病株从6~8叶开始显症,叶片畸形。一些玉米疯顶病病株同时伴有玉米瘤黑粉病发生。

⑤茎腐病多在玉米65cm高时,开始在植株中部或茎部叶鞘上发生。病斑淡黄色水渍状,梭形或不规则形,以后病部通过叶鞘进入茎秆,茎部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发病部位黄褐色或黑褐色并软化溃烂,发粘有腥味。重的发病部位凹陷,茎下垂折倒,有时玉米顶部也能发病。染病心叶失绿萎蔫,引起腐烂,易被拔出。

⑥玉米苗枯病的症状在幼苗二叶一心期便可表现出来。植株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或明显矮化,叶片萎蔫或黄化。病株拔出后可见种子根或根尖处发生褐变后扩展成一段或整个根系变褐或呈棕褐色,继而侵染中胚轴,使之细缩或呈水浸状褐变。

(2)防治措施

①提高土壤肥力,培育壮苗,增加抗性。增施农家肥,追施多元肥和复合肥。特别是增加钾肥、锌肥的施用量,培肥地力。做到轮作倒茬,播前种子用种衣剂以1∶60比例进行包衣处理,以培育垒苗和壮苗,增强抗病能力。

②提高田间管理水平。玉米收获后及时秋翻,将植株病残体深埋于土中,春播前将玉米秸秆及时烧毁,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及时早播,避开侵染高峰。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毒源。防止病株扩散,提倡大垄双行,实行间、套种,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

③做好观察,适时防治。经常深入田间观察病情。特别是发病较重的地区和多湿多雨的平原地区,一旦出现连雨、寡照的不良天气,应立即发出预报,做好预防。在玉米4~5片叶时喷施0.3%硫酸锌溶液,隔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如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及时用药剂防治。用70%的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也可用20%三苯基醋酸锡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用40%氧化乐果乳油30~60ml/亩防治蚜虫,减轻病毒传播。

三、小结

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及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在玉米抗性品种的选育和病虫害特别是病害的控制方面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作为玉米的主产区之一,西南玉米产区经多年攻关研究,玉米抗病育种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在“九五”期间,我国在西南丘陵玉米区设立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以玉米穗、茎腐病为主攻对象,兼顾玉米大、小斑病和粗缩病,通过两年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在玉米病害的化学防治方面,已经找到了防治各种玉米病害的有效化学药剂,对采用抗性品种和农业措施防治玉米病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然而,西南地区在玉米病害的防治方面还存在不足。近年来,栽培制度的变革是导致玉米新病害不断发生的原因之一。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杂交种多是高肥高水品种,偏施氮肥,缺少磷、钾肥现象日趋严重,有机肥严重不足,致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由于种植密度加大,湿度增加,田间小气候发生变化,导致玉米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大面积玉米连作重茬,根际微生物系发生了变化,恶化了玉米根系生活环境。还有,近年来西南地区干旱、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西南地区种子市场混乱,制种缺乏统一规划,陈种、次种随处可见,导致上述玉米病害发生日趋严重。

综上所述,在西南地区的玉米病害防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在做好玉米病害相关研究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政府机构特别是农业相关部门协调做好宏观的统筹与安排工作,更需要西南地区种植玉米的广大农民朋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采用科学的种植与防病方法,为西南地区玉米病害的防治以及玉米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尽最大的努力。

(通联: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雅安625014)

上一篇:烟草真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 下一篇:农田烟草上野蛞蝓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