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精彩在追问中生成

时间:2022-06-06 09:41:07

课堂精彩在追问中生成

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教师恰当的追问是提高课堂效率、拓展课堂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精彩的课堂追问是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预设的结果,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学识。有效的课堂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

一、有效追问,创造生成的精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理答的充分表现。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承上启下,是激发智慧火花的火石。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单志敏老师的《枫桥夜泊》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那是姑苏城外唯一一座孤独的寒山寺啊,这样的景象也更让人觉得是那么――凄凉!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看到的是一叶孤舟,一轮残月,听到了几声乌啼,面对着漫天寒霜,有见一座孤寺,忽闻几声钟响。看着这些词语,你有发觉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孤单、忧伤、凄凉、悲凉、寂寞……

师:这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冷冷的秋夜”(板书)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再去读读古诗。你肯定会发现和刚才的读有不一样的地方。(齐读、指名读)

师:此时你能体会张继的心情了吗?

生:寂寞、忧伤、伤心、伤感……

师:这些情绪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师板书“愁”)

师:那张继究竟愁到了什么程度呢?能到诗中的字里行间去找找吗?

生:我觉得从对愁眠发现了他根本就睡不着。

师:是啊,他愁得只能和江枫渔火对视。

生:我从月落乌啼中发现夜已经很深了……

师:是啊,夜已深,但他却无眠,愁得只能听到乌鸦的叫声。

生:夜半钟声他也听得见,听见这钟声就更悲凉了。

师:真好,他愁得连夜半钟声也听得清清楚楚!

生:还有寒山寺。

师:没错,他愁得只能在夜半时分看那――(孤独的寒山寺)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读出那夜不能寐的愁吧!……

有效的“追问”能强化阅读氛围,让学生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乐之者”。有效的“追问”能搭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探索中顿悟,使之“柳暗花明”;有效的“追问”能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使之“一览众山”。

二、有效追问,引情入境

“境”,指美好的情境,怎样“入”?强调一个“引”字,也就是点拨,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巧妙点拨学生,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感受阅读的兴趣。如《珍珠鸟》这篇课文,理解小鸟怎样和“我”一步步亲密接触,逐渐信赖“我”是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片段一:教师抓住一个“探”字进行有效追问,刻画出小鸟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小家伙的脑袋丛绿蔓从中探出来,这个“探出来”是什么意思?

生:探出来就是钻出来。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探”,而不是用“钻”?( )地钻出来就是“探”?为什么?

生:慢慢地钻出来就是探,因为小家伙怕被人发现。

生:好奇地钻出就是探,因为小家伙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东张西望地钻出来就是探,因为小家伙想侦察一下周围的情况。

生:小心翼翼地钻出来就是探,因为小家伙生怕有什么危险。……

通过追问,引情入境,引导学生自己悟出珍珠鸟对“我”的信赖实际是一种心灵上的零距离。而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

三、有效追问,设疑激趣

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词语和文章,追问就是很好的手段,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地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例如《姥姥的剪纸》在总结全文时,

师:姥姥的剪纸展示的是什么?

生:展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

生:展示了姥姥的熟能生巧的剪纸技艺。

师(追问):难忘的仅仅是姥姥的剪纸吗?

音乐:箫独奏《忆故乡》,欣赏着乡村窗户上的剪纸。

生:难忘的是姥姥的心灵手巧。

生:难忘的是姥姥的勤劳质朴。

生:难忘的是姥姥的心地善良。

生:难忘的是乡村人的生活。

生:难忘的是艺术化了的乡村。

生:难忘的是浓浓的亲情与和快乐。

……

课堂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思路和文本的需要,开发创生新的问题,以智慧开启智慧,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上一篇:精彩大课间 阳光沐少年 下一篇:浅析消防部队战评工作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