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

时间:2022-06-06 09:25:07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

摘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在探索中以迅猛发展的态势前进,然而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以及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成为农村社会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研究目前的学术理论,以试图探寻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完整的制度路径,为日后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一个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国家在2009年开始实行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试点以来,各地纷纷开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目前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减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促进档案管理实践的顺利展开,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中的瓶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国家和社会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个人、地方政府和国家共同缴纳一定的社会养老保险费,在农村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义务解除条件和年满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虽未满足退休年龄但是丧失劳动能力以后,获得能够保障其正常的生活保障的费用的一项制度。所以,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也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农村养老档案管理法律规定不完善

全国缺失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法律,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法律依据是《档案法》。虽然在2013年1月24日公布了《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但是对于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尚未作可行性的详细规定。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位阶较低,可操作性不强。《档案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规定则比较简略。各省市地区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也主要是以下发相关文件的形式实施的,较少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所以在法律和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工作效率低,可信赖的制度变化频繁的尴尬局面。

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整体水平较低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一部分是农村当地的农民和高中毕业人员素质较低、思维比较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在适应新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滞后性和保守性。另一方面,档案管理的基层工作者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明显较低,在单位中按部就班做自己的工作,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与上级档案管理机关对接时,又表现出力不从心,不能主动实现上下级时间档案管理和信息共享的主动性和前卫性。

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主要依赖的是手抄、手写的方式,对于数据的整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档案管理人员的机械劳动,计算机系统的普及还有很大的空间。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从收集到整理再到核对最后到装订,每一步都需要档案人员细心工作,任何一步出现错误都可能影响档案当事人权利的实现,所以对于信息化管理对于农村来讲尤为重要。

4.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社会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未得到发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立足于农村、农民的现状,向农民普及建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参与管理的水平。社会的监督力度不够,经常会出现一些分歧,农民所上缴的保险费不知所踪,农民也不知道啥时候可以获得保险金,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属于不了解的状态。

(2).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保存制度未向社会广泛宣传。签订养老保险合同的主体是谁,他们并不清楚,权利义务关系也不甚了了。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签订主体、权利、义务等这些基本问题,对于农民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的,所以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使得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监督的工作中来。

二、解决目前困境的措施

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工作的问题和经验出发,适当借鉴学术理论界的观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法律规定

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规定,从权利义务出发,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国家档案法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部门的特殊规定,将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化。针对农村的基本情况,规范农村养老保险费的收取和保管制度,实行档案管理与费用管理分主体、分步骤进行,切忌权力的集中化,另外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应适当考虑各地的特色。另外对权利义务进行划分时也应将年龄、身体状况等作为划分保险费的收取标准。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农村老年人对自身的资料进行查询、复印、提出异议时,应保持细心友好的态度,为其提供服务;另外要不断的提升自己专业文化素质,积极参加单位相关培训,及时完善自身素质;在工作之余也应积极和同行业的人员进行交流,学习相关单位的先进经验;在年度考核时能够标新立异,敢于突破创新,提升自己的创造新和积极性;完善考核机制和争优创先机制,也是提升农村养老保险素质的关键环节,让投保人能够参与到人员素质的评价中也要也将有利于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

改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

在过去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人员、一间小屋子的办公条件下,完全不能实现档案管理的体系化和电子化,改善办公条件也成为发挥农村档案管理制度化的重点工作。

(1).建立分类管理专区。在农村中,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比较淡薄,权利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为了方便农村人口在流动的过程中不影响养老保险费和养老保险手续的合理展开,应该分门别类进行管理。

(2).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一方面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上下级机关和同级政府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制度,对于农村流动劳动力进行统计,实现异地缴纳和领取养老保险金。另一方面对于重要信息的公布也应实现电子化,工作人员应该实施更新网页信息,坚决杜绝信息严重滞后,也应建立疑问专栏,对于农民的问题设立专区,使得当事人及时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养老政策。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监督一方面要依赖与档案部门自身的监督,包括档案局中的监督部门等,但是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也是实现我国档案管理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社会监督平台机制。在工作中积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工作收件箱中设立专门的意见箱,就收社会监督,在较显眼的地方,设置答疑区,为前来质询的人员提供有效的建议。

.对新闻媒体进行开放。对于本单位举行的大型节目或者工作汇报等,邀请当地的新闻媒体进行全程实录,或者可以设立电话答疑专线,在网络和电视中予以公布,对于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成效和不足向社会公开。

结语

总之,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展开的情况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关系着每一位新农村的社会主体,尤其是在户籍等限制逐渐被取消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共享机制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步伐,所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将是关乎社会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宋美子.浅谈社区如何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J].华章2013,(5):285

[2]刘淑华.浅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完善[J].兰台世界.2011,(2):56

[3]包立霞.浅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完善[J].黑龙江史志2013,1(290):31-32

上一篇:项目管理的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下一篇:Excel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