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企业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重构

时间:2022-06-06 08:56:50

基于小企业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重构

[摘要]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解决小企业发展瓶颈的“贷款难”困境,必须对当前银行贷审委“集体决策集体负责”激励约束机制进行重构,即构建一个贷审委的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使每个贷审委委员每次信贷决策均受到奖惩,从而调动银行对小企业的信贷积极性,以促进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小企业;贷款;信贷激励约束机制;重构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各种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据调查,有融资需求的属于“贷款难”的小企业占小企业总数的40%。这是因为:一方面,小企业业务具有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大、财务信息不透明,难以提供财产抵押等特点。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对小企业贷款存在贷款风险高、数量小、频率快、利润低、工作量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此,银监会于2005年7月28日颁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以促进和指导各银行不断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各银行对此积极响应。在构建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建立了小企业贷款审查委员会,执行集体决策集体负责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以达到对小企业贷款简化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的目的。但是,这种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在执行一年多的时间里,暴露出激励约束不对称的突出问题,导致贷款责任难以划分,集体负责实际变成无人负责,使得信贷人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尤其是近几年,各银行提出新增信贷资产零风险的要求,普遍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并对不良贷款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导致信贷人员在信贷对象选择上呈现“抓大放小”的倾向,使小企业贷款在银行信贷层面上难上加难。目前这种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显现。假设一家w银行其内设一个5人的贷款审查委员会,负责小企业贷款的审批。w银行规定必须经3人或3人以上的贷审委委员投票一致才能同意或否决一个贷款项目。进一步假设w银行的贷审委在一年里通过了2个贷款项目,分别称为项目i和项目ii。项目i成功获利80万元,项目ii失败亏损60万元,w银行年净盈利20万元(假设不存在其他费用,不影响分析结果)。

如果w银行决定拿出年净利润20万元的10%,即2万元来奖励贷审委委员。2万元奖金在每个委员间的分配按各个委员的职位高低进行差别分配,则贷审委委员的奖金收入与贷审委的整体决策水平相关,这种激励效果比基本固定的“行政化”工资激励效果好,贷审委整体对决策后果负一定的责任。然而这种激励机制仍然属于职位工资范畴,在集体决策集体负责的体制下,追逐职位升迁仍然是首要的理性选择。在贷审委的5人小集团里,也存在“搭便车”问题,为“滥竽充数”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方便。因为年度奖金总额的大小是根据贷审委的整体决策水平决定的,个人的奖金收入主要与其职位高低有关,个人奖金与个人的投票决策无关,个人的投票权是“廉价投票权”。特别是在产权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体制下, “用人机制取决于领导对下属的看法,在领导决定其下属命运的贷审委里” (孙伯灿,2003),决策成员的理是不得罪领导或赢得领导的好感为最佳策略,这样贷审委的决策将不再是效益导向,而是取决于行长(或主要负责人)对贷款项目的态度。2002年6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行长作为贷款审批人,不得担任贷审委的主任委员,目的是增加贷审委决策的独立性,建立制衡机制。但在用人机制取决于领导对下属看法的条件下,行长对贷款的态度依然会影响贷审委的独立性。行长是否担任贷审委主任委员并不是关键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职位工资制度和用人机制。国内外银行业的实践一再表明: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关键在于人,信贷人员有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当、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因而,适应小企业贷款特点,鼓励全新的业绩考核与奖惩机制,强化信贷人员的“正向激励”,对银行当前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进行重构,这对一定程度上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二、分离决策均衡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如何设计有效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解决信贷的群体(团队)决策问题,改变贷审委“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实际上无人负责的状况,可以说是各银行大力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抓手。为此我们提出一个贷审委分离决策均衡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仍以w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我们假定w银行5人贷审委委员分别为a、b、c、d、e。为分析的简明,我们进一步假定贷审委投票结果都是3票同意、2票反对而通过两个贷款项目的审批。投票同意贷款给项目i的是a、c、e三位委员,投票反对贷款给项目i的是b、d两位委员,由于项目i成功了,所以投票同意贷款的a、c、e委员为正确决策,投票反对贷款的b、d委员是错误决策。投票同意对项目ii贷款的是c、d、e三位委员,投票反对对项目ii贷款的是a、b两位委员,由于项目ii失败了,所以这次同意贷款的c、d、e委员为错误决策,反对贷款的a、b委员是正确决策。假定项目i拿出8万元(项目i利润80万元的10%)用于奖励项目i决策正确(投票同意对该项目贷款)的a、c、e三位委员,如果奖金平均分配,那么在项目i决策正确的a、c、e三位委员平均每位分得奖金约2.67万元;对在项目i投票决策错误(反对贷款)的委员b、d则处以风险罚金0.267万元(罚金等于决策正确委员奖金2.67万元的1 0%,这个比例是可调整的),虽然b、d的反对没有改变项目i成功的现实,但他们也应该为其错误投票决策承担一定的责任。同理,项目ii失败导致银行损失60万元,可规定在项目ii投票决策错误(同意贷款)的c、d、e委员应负担6万元(60万元损失的10%)的损失,每位委员承担2万元的损失;在项目ii投票决策正确(反对贷款)的是a、b,虽然a、b的决策没有改变项目ii失败的风险,但如果再多一个(或一个以上)其他委员(c、d、e)与a、b决策一样,就可以避免60万元的损失,因此a、b应奖励0.2万元(等于错误决策委员承担损失金额2万元的10%,这个比例也是可以调整的)。a委员在两个项目均决策正确,其所得奖金是最高的,奖金总额为2.87万元(项目i奖金2.67万元+项目ii奖金0.2万元)。b在项目i决策错误,获奖金一0.267万元;在项目ii决策正确,获奖金0.2万元,b在两个项目所得奖金总额为一0.067万元。c和e委员在项目i决策正确,获奖金2.67万元;在项目ii决策错误,获奖金一2万元,他们在两个项目获得的奖金总额均是0.67万元。d委员在两个项目均决策错误,他在两个项目获得的奖金总额是-2.267万元[项目i奖金(-0.267)万元+项目ii奖金(-2万元)]。

a、b、c、d、e全部委员的奖金总额为1.876万元(相等于两个项目净利润20万元的9.38%),对w银行来说,给全部委员的奖金总额不多,但激励效果比集体决策集体负责的激励效果好。一个贷审委集体决策审批通过的贷款项目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让每个决策委员每次投票都将得到奖罚的制度安排是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我们把它称为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在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下每个决策委员的每一次投票不再是“廉价的投票权”,而是“昂贵的投票权”。委员会投票时考虑的不再是行长对贷款的态度,而是这个贷款项目的成功率大小。

因此,在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下,贷审委委员必须全面考虑多种因素、权衡利弊后通过投票来规避失败概率大的项目,从而事先规避个人决策风险。如果反对贷款的贷审委委员人数超过规定的比例(如2/3以上),那么一个项目事先就被否决了,银行也就避免了损失。可见,在分离决策均衡机制下,能有效地实现委托人和人之间的激励相容约束。委托人无需观察监督人的具体行动,而根据人的“产出结果”来激励约束人。

三、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路径

在具体设计上,银行信贷决策人的收入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差距不大的基本工资,一部分是差距较大的决策性风险奖金,分离决策均衡机制解决的是如何决定差距较大的决策性奖金分配。

由上级行出面为下级行贷审委委员在银行内设立“决策风险基金账户”,决策风险基金账户资金来源分为初始资金来源和后续资金来源。初始资金由贷审委委员个人缴纳,具体数额由各行据情况而定。缴纳初始决策风险资金实际上是一种“自选择筛选”机制,愿意缴纳初始决策风险资金,说明缴款的人相信自己的经营决策能力,愿意承担风险;不愿意缴纳初始决策风险资金的人可以选择做一个非决策人,不承担风险但享受较为稳定的非决策岗位工资收入。后续资金来源则由发放贷款成功后所获得的一部分奖金组成,比如,某贷审委委员对一贷款项目决策正确后获得奖金,那么这笔奖金在当年只发放一部分,剩余部分存入个人的“决策风险基金账户”。并规定记入个人账户的这部分决策风险奖金只能在将来信贷决策人参与信贷决策的所有项目都结束时,信贷决策人才可一次性提取(如有余额)。如果在年终时某信贷决策人由于贷款决策失误导致的总罚金大于其所交的初始资金加其决策正确得到的奖金,该信贷决策人的“决策风险基金账户”年末额将为负数,那么,该委员在下年度还想继续参与贷款决策,必须自己再上交一部分资金补充“决策风险基金账户”,使其个人“决策风险基金账户”余额至少大于零(具体数额由各行自行制定),如果下年度结算时该信贷决策人的“决策风险基金账户”年末额又为负数,证明该信贷决策人不适合担任有风险的利益分享决策岗位,而适合无需承担风险的固定工资岗位,这样该信贷决策人将不得继续担任贷审委委员(也可以考虑再多给1年的机会)。虽然期限在1年以上的银行贷款在当年难以分出“成败”,这样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年终总决策奖金的正确衡量,但对小企业贷款来说,银行1年以下的短期贷款应占大部分。可见短期见效的项目比长期见效的项目金额大,以个人年末“决策风险基金账户”来衡量信贷决策人的决策能力大小并不“失真”。通过“决策风险基金账户”的设置,分离决策均衡机制还可以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兼容。因为“决策风险基金账户”的年末余额可提取一部分用于当年发放,并且在短期(2~3年)内通过考核“决策风险基金账户”年末余额的大小来决定信贷决策人的去留,这样可在短期中实现信贷决策人的激励与约束,也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短期“止损”机制,避免“低能力”的信贷决策人的长期决策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另外,在多阶段的(短期)考核中,也为信贷决策人提供了长期声誉回报。

四、实证检验

在实践上,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的泰隆城市信用社的信贷决策为信贷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一个“近似样本”。泰隆城市信用社1993年成立,从100万资本金、7名员工起步,到2004年末,员工已发展到337名,有7385万元净资产,各项存款37.35亿元,各项贷款27.37亿元,2004年实现税前利润4462万元。12年来,尽管泰隆的净资产年均以40%的速度递增,但是不良贷款率一直很低,按“四级分类”计,最高时也仅3%左右而已,2004年末的数据则为0.96%。泰隆2004年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2684笔,金额合计达97.60亿元,平均每笔贷款的期限为81.5天,不足3个月。泰隆城市信用社的信贷绝大部分是投放给小企业,在贷款笔数多、金额分散的情况下,泰隆之所以能把信贷风险控制好,其主要原因是泰隆制定了严格的信贷责任制度和有效的激励制度。泰隆坚持信贷“谁发放,谁负责,谁收回”的原则,信贷人员对发放的每一笔贷款负有永久责任,直至贷款收回。贷款一旦出现风险,要根据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损失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赔偿责任。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要根据其权限大小缴纳5000—35000元不等的信贷风险金,对于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贷款风险损失,要直接从信贷风险金中扣还。之所以说泰隆提供了一个“近似样本”,是因为:其一泰隆是民营银行,其信贷决策可视为集体决策;其二泰隆很大一部分信贷是由个人发放、个人负责的,即为分离负责的激励约束;其三泰隆的信贷对象大都为小企业,符合小企业贷款特性。这与本文提出的信贷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一一集体审批个人负责的机制是相通的,并且二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路径均为信贷审批人需要缴纳信贷风险金。因此,可以将泰隆城市信用社的信贷决策案例作为银行小企业信贷分离决策均衡激励约束机制可行性的实证检验。同时,也说明银行对小企业贷款不局限于一种社会义务取向,更是一种经济趋利性的必然。当然,小企业信贷分离决策均衡机制也将在进一步的推广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获得发展和完善。

上一篇:论中国再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 下一篇:探讨中国房地产业如何面对新经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