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薄弱环节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06 02:30:09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薄弱环节及应对策略

【摘 要】 森林资源是动态变化的,监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动态监测成为可能,但是经过1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基础建设,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运行严密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 森林资源 动态 监测 重点 难点 建议 策略 3S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森林法赋予林业主管部门定期监测全国森林资源消长和森林生态环境变化的职责,是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以借鉴前苏联的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为起点,通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形成了我国一类清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5年1次)、二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10年1次)、三类调查(采伐及营造林作业设计调查)为主体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目前,我国的一类清查已进行了6-7次,二类调查根据各县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大多进行了2-4次,三类调查在每个县级林业部门每年都在局部范围内开展,从这些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活动中获取的数据之多、时序之长、数据种类之丰富、涉及区域之广,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对于这些资源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更新处理、信息分析提取、数据加工运用却成为了资源动态监测的瓶颈,调查的次数越多,数据越丰富,我们甚至越更容易迷失在浩繁的数据中无可适从,不知取舍,理不清头序。本文试图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过程和环节控制的角度,来探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提出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议,以期为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建立具有法定效力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总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国、上下一体、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目前林业各类监测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大体可分为6大类:森林资源、荒漠化(沙化)及石漠化土地、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生态定位监测和森林火灾监测及森林病虫鼠害监测、森林资源管理核(调)查等专项监测。由于各类监测工作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林业与生态建设的需要而逐渐开展的,因此,目前基本形成了各成一体、手段各异、标准不一、相对独立的格局,导致采集的信息关联性弱、可比性差,时效性不同、协调性不好等,难以形成较高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难以全面满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状况综合信息的需求。如果把纷繁复杂的各类监测数据比作米粒,那么我们现在急需要的就是一个装米的萝筐——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不可能一蹰而就、一步到位,技术和手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目前的现状是我们一直在寻找最好的那只装米的萝筐,却一直连一个破烂的萝筐都没有,当初珍珠一样珍贵的米粒却已经霉烂变质。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并强制性颁布实施,显得尤为迫切。一个统一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不仅为我们搭建起收集整理繁杂数据信息的基本框架,而且也使得信息数据的获取、加工成为可能。近年来,通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建立起来的全国林地一张图,可以作为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基准,以林地一张图建立起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

鉴于森林资源数据的特点,基础数据库还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统一:(1)必须具有明确的正式官方地位。森林资源覆盖率、林地保有量、生长量等等重要的林业数据,必须以此数据库作为基准依据,避免一地多库,数出多门,各自独立运行。(2)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必须是基于GIS的大型海量数据库。它的文件结构、字段结构、代码表、系统平台和数据格式是公开的,并且允许第三方开发应用于该数据库的管理软件。(3)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是其他专题监测数据库建立的基础。必须明确如何在基础数据库之上建立,荒漠化(沙化)及石漠化土地、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生态定位监测和森林火灾监测及森林病虫鼠害监测、森林资源管理核(调)查等各类专题数据,都需要在形成正式成果后,与基础数据库进行地理关联。

2 建立数据库年度更新的标准化方法和制度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和维护,是保持森林资源数据准确、实时的关键环节。目前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大多建立了基于GIS的森林资源数据库,更新和维护工作大多在GIS平台上进行,但目前缺乏的是制度和标准,缺乏的是政策制度层面的强制性,这样就使得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在经过多年更新后,就格式千差万别,不能上下汇总,不能以标准化进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因此,笔者建议以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数据库的年度维护、更新和定期。

(1)首先要制定年度维护的内容、方法和认定程序,从制度上保证资源数据更新的规范和统一。如营造林如何更新、森林采伐如何更新、各类专题监测如何更新等等,都需要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予以明确,并开发标准化的数据更新模块。(2)其次要明确各类森林资源调查后,如何对森林资源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每一次森林资源一类清查、二类调查,每一年的营造林地块、森林采伐、抚育管理、病虫监测、森林火灾、土地治理等,都要有严格的资源数据更新程序、更新内容、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定程序。在资源数据更新的过程中,最好采用年度更新、上报认定方式,要坚决避免一次新的全面资源调查后原有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的错误做法,坚持每一次森林资源调查是在现在森林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准确,通过长期的积累为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数据。(3)第三要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数据维护和更新的可追述性,每个图班的分割、合并、属性信息的变化都要从技术手段上保证可追述,这实际上是把GIS的三维空间信息,加上时间序列,变成了四维信息。这样既方便了管理,也为我们研究森林资源在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积累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3 采用委托第三方数据管理方式,解决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的技术瓶颈

上一篇:浅谈电子阅览室的技术管理 下一篇:桃源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