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经验,通达本体:康德崇高理论解读

时间:2022-06-06 12:27:53

超越经验,通达本体:康德崇高理论解读

摘 要:康德的崇高理论超越了一般的经验的美,建构起通往本体世界的桥梁。它通过对人的想象力的冲击唤起人的理性出场,最终使人在自然面前获得主体性的胜利。

关键词:康德;崇高;认识;本体;主体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63-01

一、认识论的否定

在康德那里,自然的美涉及对象的形式,这形式在于限制;而崇高必须在一个无形式的对象上才能看到,这对象表现出无限制的特征。真正的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中,它超越了凭借感性经验而来的知性能力,因而不能加以认识。

为了进一步分析崇高区别于美的特征,康德将崇高划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类型。所谓数学的崇高,其特点在于体积的绝对地大,是“超越一切比较之上的的大的东西”,它是一种超出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因而“根本不带有认识的原则”。①所谓力学的崇高,是指崇高的对象具有一种巨大的强力,一种胜过很大障碍的能力。“自然界当它在审美判断中被看做强力,而又对我们没有强制力时,就是力学的崇高。”②自然的巨大威力对于我们作为感性的人是恐怖的,在和它们的较量里,我们的物理上的抵拒能力实在是显得太渺小了。这时,联系知性能力和欲求能力的想象力甚至也仿佛遭受暴力而引起生命力被拒斥的感觉。

康德继承博克经验主义美学意义上的崇高而来,但与博克不同,他将目光从日常生活的外在形式转向了人类的深层理性,从而超越了博克局限于现象的、经验的描述,通过审美认识论的否定,将崇高理论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思辨高度。

二、本体论的提升

在康德那里,崇高的分析不仅提升了其美学的价值内涵,拓展了审美的意蕴空间,而且整个审美判断力都是通过崇高而过渡到道德领域,崇高也因而成为从认识领域过渡到伦理领域的关键环节。康德在分析了数学的和力学的崇高后指出,崇高只是包含在我们的内心里而不在任何自然物中,前提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身对自然处于优势。“只有在我们心中这个理念的前提下并与之相关,我们才能达到这样一个存在者的崇高性的理念,这个存在者不仅仅是通过它在自然界中所表明的强力而在我们心中产生内在的敬重,而且还更多的是通过置于我们心中的、无恐惧地评判那强力并将我们的使命思考为高居于它之上的那个能力,来产生这种敬重的。”③

这样,康德就将崇高从自然界推向了人的心理深处,从现象界转向了更为更为本真的本体世界,崇高乃至整个审美判断就成为对那不可知的物自体世界的展望。“在那感性的‘尽头’,主体能动地唤起了理性的参与,并在向超感性世界的展望中战胜了一切,产生出自我崇敬的本体之思——这便是康德的崇高理论了。”④崇高由于无法诉诸形式,而以无形式、绝对地大这一特征,冲破了一切的想象力和知性能力的限制而导致人的理性的出场,并最终将人引向那神秘的、不可知的本体世界,通向物自体一端。因此,在康德美学体系中,崇高比美更重要,崇高的存在为人类更近一步接近物自体世界提供了希望,美学也由此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

三、主体性的胜利

在康德那里,崇高的对象总是无限的大或无限的强力,没有任何有限的具体的规定,因而崇高的对象对主体生命力的否定是如此的彻底,以至于在否定主体想象力和知性力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性存在特征从自身中否定了出去。那么,人在崇高的对象面前如何获得尊严?康德的答案是,对象的性质和特征最终通过主体来给予和规定。崇高不会存在于人和自然物中,而只是存在于人的内心里。不论是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都经历了一个从想象力无法适应对象,到召唤出理性来把握或战胜对象的过程。“对于崇高情感的内心情调要求内心对于理念有一种感受性;因为正是在自然界对于这些理念的不适合中,因而只是在这些理念以及想象力把自然界当做这些理念的一个图型来对待这种努力的前提下,才有那种既威胁着感性、同时却又具有吸引力的东西:因为这是一种理性施加于感性之上的强制力,为的只是与理性自身的领地(实践的领地)相适合地扩大感性,并是感性展望那在它看来为一深渊的那个无限的东西。”⑤

对自然崇高的否定,使其理论本身超出了纯粹的美学范畴,最终向道德范畴转变。因为“当感官不再看得出任何东西时,那不会认错也不可磨灭的德性理念却仍然留存下来”,“自由理念的不可探究性完全切断了任何积极表现的道路;但道德律令却是我们心中自在地本身充分的,并且是本源地进行规定的,以至于它甚至都不允许我们在它之外去寻求某种规定根据。”⑥在无限强大的自然面前,人最终凭借道德理性而抵抗并战胜自然,从而获得了自我尊严和精神提升,最终,审美范畴的崇高转变为道德范畴的崇高,自然的崇高转变为人的自身道德主体性的崇高。

注释:

①②③⑤⑥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④徐贲.审美形而上学的开拓之路——试析康德的“崇高论”美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4).

上一篇:笔墨清韵述唐朝 下一篇:刍议中国油画的“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