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端品牌农业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

时间:2022-06-05 11:16:35

发展高端品牌农业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

摘要:在当今这样一个高成本时代,发展高端品牌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多数农产品的发展,都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变化,走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之路。在分析借鉴国外国内高端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潍坊市农业发展条件提出当地发展高端品牌农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高端农业;品牌农业;寒亭区

随着传统的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瓶颈日益显著,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高端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占领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的重要选择。高端产业在第一产业领域中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便是高端农业。因而,高端农业也是我国打造高端产业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对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高端品牌农业

高端农业本质上是高端产业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表现,高端农业的概念界定要结合高端产业的内涵。而“产业是否处于高端,在于附加值的高低,附加值来自于技术优势与市场结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高端农业之“高端”关键在于其位居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高端的优势地位,即在产业链条中,凭借先进生产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理念和营销管理方式获得相较于传统农业更强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在价值链条中,凭借其控制地位或竞争优势实现高附加值,以提升利润空间。基于如上理解,高端农业不仅仅是生产开发高端产品,还包括其他通过高端服务、创意、科技要素投入实现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新形态。品牌农业指的是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注册权,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知名度以及消费者诚信度,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农业。高端品牌农业实际上就是品牌农业的高端化,是品牌农业市场细分的结果。究其本质,高端品牌农业主要是指一种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资源禀赋,通过运用先进农业发展理念、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提升农业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质量,通过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实施品牌营销,以获取产业链控制性地位和相对竞争优势,最终占据价值链高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总之,优越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前提条件,农业高端生产技术是发展实施高端品牌农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高端消费市场定位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目标市场选择倾向,特色农业是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根基,品牌创建则是高端品牌农业经营途径的现实优化选择。

二、国内外高端农业发展现状及经验

(一)日本发展精致农业和农协运作的基本情况。

日本精致农业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农业模式。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不同的地域特色培育了不同的精致农业产业。比如北海道中部的夕张市,研究培育主导产业――哈密瓜,增加了农户收入,平均每户从哈密瓜而来的年收入达到12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3.2万元)。日本的京都市,京都的食文化受到全日本的推崇,因此京都精致蔬菜产业做的特别好。

2.设施园艺农业比较发达。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设施园艺农业。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或温室,可获得80%的各类补助,农户只需出资20%,就拥有全部产权。目前,日本设施园艺农业比重高达40%左右,成为日本最大的农业产业。

3.“一村一品”运动方兴未艾。“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精致农业发展的成功载体。其核心是将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商品性、文化底蕴等方面做精、做细、做特,做成全国和世界一流。

4.目前,99%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农协具有五项职能:一是桥梁职能,是连接政府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二是购销服务职能。农协供给农民的生产资料占农户总购买量的74%左右,农民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达到了农民年销售额的90%以上。三是信用、保险服务职能。四是技术教育培训和生产服务职能。五是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是办医院、办文化等社会事业。

(二)平度市高端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平度市最近几年在农业高端化道路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好的高端化程度的农业产业。其中以芹菜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最为突出,其注册的“马家沟”芹菜以城镇高消费群体为目标市场,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作,已成功的打造为绿色、有机、品牌化的高端农产品,并在国内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据计算,马家沟的芹菜平均售价达到 40 元/千克,其经济效益为同期普通芹菜的 10-15 倍。

马家沟芹菜产业的高端化经验为:

1.技术创新促进产品提升。利用先进技术对原有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培育,优化品种特性,使用新型栽培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增强马家沟芹菜的竞争力。

2.以组织化促进产业纵向整合。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青岛琴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民”的高端特色品牌产业化经营模式。其中合作社是实现企业与农户联系的纽带,通过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实施标准化生产、网络化运作,提高了芹菜的产业化程度,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3.品牌化运作提升产品形象。通过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宣传推介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高端销售渠道,树立产品高端形象。

(三)国内外农业高端化实践的启示。

1.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程度较高,区域不同的气候、水土、地形等因素决定了农产品生产的内部资源。同时各地因资本、劳动力、科技要素的丰裕程度及区位优势的不同也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在推动农业高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区域内部资源和外部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促进生产的规范化操作,提升产品品质和品位,以获得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产业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占领价值链高端。

2.坚持观念创新,用现代化理念经营农业。实践表明,发展高端农业要彻底摒弃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的方式,坚持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经营农业。首先,要树立绿色生产的理念。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打造符合生态、绿色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才有可能占据高端市场,实现高附加值。其次,要树立工业化经营理念。通过企业化生产、规范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对农产品的标准进行严格控制,提高产品品质,同时通过注册商标、品牌推广、提高品牌文化内涵塑造产品高端形象,获得品牌溢价。最后,要创新营销观念和方式。销售环节是产业价值链中增值最大的环节之一,区域农业要占领价值链高端就必须创新营销观念,积极向下游的销售环节拓展,充分通过高端门店、高档超市、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会展等多种形式渠道扩充销售途径,对接目标市场。

3.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业高端化重要动力因素,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最终产品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内外高端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促进高端化:一是加大品种改进和良种选育,这是促进农业高端化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大生产管理环节的科技创新与推广。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提高产品的品质。

4.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实践表明,通过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还能促进先进科技的使用和扩散。在组织化的基础上,通过培育一批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高端化重要产业基础。

三、潍坊市寒亭区发展高端品牌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潍坊市是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潍坊市寒亭区也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乡镇为区域、以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供销和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消费升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农业需求的新主题。寒亭区农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存在着诸如: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品牌结构趋同、共享性差,品牌重叠现象比较严重;龙头带动缺乏明显成效,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协会一样的有效联结机制,多凭单打独斗闯市场,60%以上的合作组织限于技术指导与交流、初级产品有限销售等低层次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构架、利益分配机制、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发展高效、高质的现代农业成为寒亭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高端品牌农业是应对高成本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投入产出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每亩投入量的增长都高于产出的增长,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上升趋势。除了直接生产成本之外,机会成本增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从1991年的3909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26594万人,21年共减少了12504万人。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减少和非农业部门劳动就业量的增加,既直接提升了农业的劳动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机会成本。近年来农民来自非农业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业收入增长,由此引起农民出现了“厌农”和“弃农”倾向。例如,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工在非农产业领域干一天体力活挣100元,非农产业领域工资收入的快速提高,拉动了农业劳动成本的快速上涨。直接生产成本上升和机会成本增加共同推动了我国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今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的高成本还将持续下去。

今后,中国只有通过发展优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才能从高投入、高成本中获得高收入。现实中我们看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化,在此转化过程中,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吃饱、穿暖向安全、健康、营养、可靠方向转换,特别是中国正在成长着一个庞大的中高收入者群体,他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更高、支付能力更强。所以除了国家对粮食等重要少数农产品采取高农价、高补贴之外,大多数农产品的发展,都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变化,走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之路。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业发展已经出现了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的雏形。比如鸡蛋、猪肉、大米市场已经开始分层化,鸡蛋分笼养鸡蛋、柴鸡蛋、放养配方鸡蛋;猪肉分圈养猪、放养猪等;大米分有机米、绿色米、普通米;小麦种植也有了分化倾向。北大荒米业生产的有机大米最贵为80多元/公斤,最低价格15-16元/公斤;吉林省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山黑猪,在北京占领了高端猪肉市场,小里脊标价220元/公斤,排骨210元/公斤,五花肉标价70元/公斤,而且供不应求。寒亭区位于潍坊城郊,毗邻青岛济南,交通方便,又具有传统的农业特色品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走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之路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发展高端品牌农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提供方向。长久以来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所提供的农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进而决定了农业是一种竞争力低下的弱质产业,使得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高端农业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融合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高值农业等诸多先进的农业实践经验,并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现的是一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同时,高端农业以先进农业科技要素投入和迎合需求升级为起点,以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和发展理念引导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或通过提高农产品品位和质量,增加品质溢价,或通过控制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获得相对垄断利润,或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和促进产业融合,形成范围经济,表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而发展高端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方向。寒亭区在2008年就提出了建设都市农业的理念,就是要以城市区域为依托,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为目的,发展高度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区域性农业,打造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和较高生产力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上档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寒亭区高端品牌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寒亭区高端农业发展可以在突出区域特色、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保证产品安全绿色、打造高端稀缺产品、创建名优品牌等方面做足文章,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从而保持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端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面对小规模农户,发展高端农业,走高附加值之路,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应对高端农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建立不同形式的高端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引导当地高端农业发展,实现分层化发展。做好高端农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明确近期(三年)、中期(五年)、远期(十年)的发展目标,发展的重点区域安排,扶持政策的制定,种植品种布局等。

(二)适当整合农产品品牌。整合品牌资源,制定一个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要由政府引导,逐步淘汰、合并一些规模小、素质低、效益差的杂乱品牌,再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整合品牌资源,打响优势拳头品牌。

(三)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一是突出特色,完善规划。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新品种推广等项目和资金,要重点支持“一村一品”村庄。三是典型示范,品牌带动。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提高产品品质推进标准化生产。一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基地优质农产品认证和全过程、全覆盖监管。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多元机构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推广体系,实现科技队伍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形式多样化。

(五)积极开展品牌运作,扩大影响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打出寒亭区的名牌,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以优势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促进优势农产品标签化流通,积极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培育品牌、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推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集聚、资源共享,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鼓励支持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之路,突出提升龙头企业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户就业带动力。二是拓展合作社服务领域。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农业经营,在标准生产、商标注册、品牌培育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三是引导实现农超对接。推广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对接中发挥好桥梁作用,为我区名优农产品拓展市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覃多贵.北京市高端农业发展研究 [D].吉林大学.2012.6

[2]马林峰.潍坊农业持续全国领跑[J]. 潍坊日报,2012-8-30(001)

[3]金海平.寒亭品牌农业铺就致富路[J]. 潍坊日报,2011 -11-30(A02)

上一篇:建筑物结构减震控制问题探索 下一篇:试论建筑物防雷接地措施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