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要重教又要重学

时间:2022-06-05 03:41:39

教育既要重教又要重学

自建国以来,我国获得的诺贝尔奖屈指可数,而在科技创新上的就更加乏善可陈,中国人在愤懑不平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的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坐下来静静的想一想这似乎和我国现在的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自建国以来,像海绵一样快速而疯狂的吸收着来自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当然也包括教育方面的观念。因此,自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提出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法之后,我国一直采取这种方法。但近些年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王策三老师就认为这种教学论只是“教论”却忽视了学。对此,我十分认同。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谓的“教论”不正是授人以鱼而没有授人以渔吗?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下势必会给我国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嚼剩下的馍不香,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孩子从降生下来就是好奇宝宝。在他们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对着自己好奇的东西看或者笑,也会指给身边的人看。当他们学会说话、走路,每个孩子都成了好奇宝宝,但为什么越是长大孩子的好奇心就越是小呢?因为无论是家长、亲友还是教师总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甚至说“记住就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话,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欠缺了自主探索的过程,而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可以还不费力的得到答案,他们又怎么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其次,问题意识淡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受限。现在我们总是认为这一代的学生太过懒惰,不愿意去花时间、花精力的思考问题。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误区,学生不去思考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他们已经在提问题、深入思考的路上渐行将远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省力的而教师是辛苦的,学生只需认真听、认真记而老师却要代替他们思考,预先准备好答案并且在讲课时念给大家听。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危害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来,我们必须提出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一、借古改今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从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提出班级授课制之后产生的,实际上我国古代一直是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我国的《学记》的整个出发点就是学,著名思想家荀子也提出:“闻”、“见”、“知”、“行”的教学思想,中庸中也有“学”、“问”、“思”、“辩”、“行”的思想,另外朱熹还创立了“朱子读书法”。从这些著作与思想中我们处处都能看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们对学的重视。他们在教学中也总是以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而并非直接告知答案。因此那是的学生问题意识很强。如果大家读《论语》就会发现,《论语》几乎都是孔子的学生与孔子之间的问答,史料也记载孔子甚至有时会被自己的学生的问的哑口无言。那么借鉴古代的经验与思想,我们应该:

1.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是学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如果自己提前预习,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就会带着问题来听,这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问题意识。此外,学生通过预是能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并不难,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宋濂曾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提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在学习的时候是毫不吝啬提问的,即使老师的态度恶劣他们也不会知难而退。反观现在,教师只要一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就会整齐的低下头。

二、引外促中

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西方的很多学者也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批判,杜威就深刻认识到原有理论的不足而进一步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论。提倡教学要从传统的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由此我们可以总结:

1、实行小班教学,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的,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总是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因此我们应该实行小班教学,这样更方便教师在课堂上随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

2、实行学生讲课。让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课有利于调动讲课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下能够更加认真仔细的预习课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且自己先认真的进行思考。这样,他们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而对于听课的同学来说,他们在听同学讲课的过程中并不会像听教师讲课时那样会深信不疑,总是会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样,他们就会调动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对于教学来说,一定要是“教”和“学”共同构成的,否则就是不完全的教学。只有在完整的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正确的培养学生。因此,现在的师范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对未来教师的发展,而教师自身也应重视在职培训和进修。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上一篇: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正确对待差生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