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画册里的前门大街

时间:2022-06-05 10:41:28

怀旧情结恐怕是任何人都有的。怀旧是情感中的事。怀旧是因为变迁。没有变迁就没有曾经没有过往,也没有什么旧可怀。前门大街是多少人多少代人的怀旧地。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从来没有长久性地定过型,它一直在发展变化中,各个不同历史时空中,前门大街有各个不同的形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前门大街。今天的前门大街是最美最好的,也是历史上最摩登的,这摩登却是怀旧型的。怀旧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时尚。天街上的步行街

前门大街是北京南中轴线最北端的大街,是古御道上的大街,是天子行走的大街,因此历史上被称为天街。天街开设成商业步行街是当年北京的一条重大新闻,正式开街的时间应是2009年的10月。这是北京在王府井步行街开设之后的第二条步行街,振奋不敢说,好奇心肯定是浓浓的,熟悉的前门大街变成什么样了?

我没赶开街的热闹,但那会儿你只要去前门商业步行街,开街的热闹就一准儿会踪着你,那里天天都像开街,不计日子的狂欢节,840米长的步行街被好奇、雀跃、亢奋、欢腾的人填得难寻一块空旷之地,外地人多、市民多、老外也多,都来开眼瞧新鲜。经整饬拆改,说不清哪部分是重建哪部分是新建哪部分是复建的前门大街,辟为步行街的部分全部焕然一新,御道铺了石板,石板铺的还不是一种,正中,也就是中轴线的中心线上铺的是较宽的白石板,两侧是小长条的青石板,再两侧又是一种样子。街面拓得很宽,街北端出现了一座东西向跨街而立的古典式大牌楼,六根立柱,柱为冲天柱,五座楼,每楼都是四坡顶,木结构,朱漆彩画。两侧的建筑不是中式古典小楼就是西式洋楼,北端五牌楼周围以中式古典小楼为主,两层,雕梁画栋的,越往里走西式洋楼越多,整体就像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经典豪华商业建筑的大荟萃,如建筑博物馆一般。路灯是鸟笼式和拨浪鼓式的,花坛是故宫的大铜缸型或石缸型,还有一样特别醒目的,就是有轨电车道和铛铛车。铛铛车是前门步行商街唯一能通行的车,它载乘客,行驶路线是从步行街北端到南端再驶回来,两条轨道,可以双车并行,也确有两辆有轨铛铛车,却只有一辆载客行驶,直去直回,除了入库,轨道是不拐弯儿的。有了它,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的歇后语可以改为前门商业步行街的铛铛车――直来直去了。这铛铛车不是新的公交车种,它是怀旧产品。在前门商业步行街上它也不能算公交车,只能说是怀旧旅游车、体验车。它的出现是刻意要把所有来前门商业步行街的人们带回前门外的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打一张刻骨铭心的怀旧体验牌,推举怀旧时尚。我看到这铛铛车和铺设在步行街上的轨道很兴奋,它勾出了我大脑皮层深处的记忆。我头一次见到这种铛铛车时是5岁,刚刚从河北的河间县农村来到北京,过不了几日就成为正式的北京市民了,一身的黑粗布棉衣,是个手爪子老鸹筋一样黑黑的五官很端正的“小伙”,就是没开过眼,除了高梁谷子玉米棒子红杆子土坷垃黑屎壳郎留各庄到天津的小火轮基本什么没见过,有轨电车道和铛铛车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站在火车站外的广场上久久地盯着它。那是我来北京后见到铛铛车的第一次,也是前门步行商街开街前的几十年里唯一见到的一次,因此才成为特写式的记忆画面定格。我的孙子头一次看到铛铛车时是4岁多,快5周岁了,与我头一回见到铛铛车的年岁差不多。他此时当然没有对铛铛车的回忆,只有好奇,缠着我非要坐。我没有理由拒绝,他猴急猴急地盯着我买了票,一把抢过去就跑到车门前,上车抢了座又坐不踏实,看车内看车外又到司机那儿想问司机点什么,看司机没空搭理就对身边的人发感慨。车开得很缓慢,街景徐徐展开,乘务员就是导游员,一路讲解。我不知道他是听了还是没听,听了又是否听得懂,只知道那不时发出的铛铛声让他格外兴奋。这是响着铃铛跑的车。

响着铃铛跑的有轨电车,在北京是出现在1924年,刚出现时只有一条行车线,就是正阳门到西直门。这是条试曹线?运曹到1930年,发展到6条线,1940年又增加了一条线,共7条线。它在前门出现时北京还没有无轨电车。1959年3月,有轨电车在北京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因是,无轨电车比它先进,没那么死的限制,非铺设轨道不能行驶,速度也快些。有轨电车噪音大,车速慢,路上铺设的轨道影响城市改造,还让自行车一不留神别到轨道里把骑车的人摔出去,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前门商业步行街上的有轨电车倒没这些问题,它是步行街规划中的一部分,除了游客,没人跟它争道,而一旦有人挡在了它的前面,它便铛铛地响起了铃铛,让历史的响声呼唤游客的自觉,为它让道,并享受那铃声带来的愉悦。前门,几百年那风花雪月的建筑群

整个前门商业步行街都是怀旧型,主打的是怀旧时尚牌。只不过怀旧是怀的何时的旧、怀的是什么旧而已。

前门大街是从正阳门开始的,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正阳门是一组建筑,包括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瓮城、瓮城里的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五牌楼。瓮城、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都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五牌楼也是消失的正阳门建筑之一,现在的是按原貌复建的,真正的老正阳门,只有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正阳门城楼是明正统二年即公元1437年出世的,那是它的始建年代。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它高42米,面阔7间,进深24米,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朱红楼阁,上下两层,上忧昂箝芏际橇饣ǜ竦母羯让糯埃下层是涂朱的砖墙,南北两面明间和东西山面各有一座供人出入的大门。现今它与箭楼被东西向的柏油公路隔开,那条路东称前门东大街,西称前门西大街,总称前三门大街。此两街实际应是北京一环路吧,是沿内城老城墙走的,但内城老城墙线上的公路在东、北、西三面都叫二环,唯南二环推到了外城南城廓线上,北京就没有正式的一环之说。若把内城环线视为一环,它与二环的大部分是重合的。

正阳门箭楼始建的时间比正阳门城楼晚两年,是明正统四年(1439年)出世的,高36米,楼顶也是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滴水是古建瓦作的术语,是筒瓦底瓦的檐头瓦,它比普通的筒瓦多一个如意形的下瓦唇,防止滴水时回水。三滴水是对三层檐屋顶的一个叫法)。正阳门箭楼共有94个射孔,分布在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间。箭楼北面建有抱厦,抱厦面阔五间,有三个门可通到城的台顶。在城台的东西两侧原有半月形的城墙把城楼和箭楼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瓮城。瓮城内有小广场。箭楼、瓮城、城楼在冷兵器时代是个严密的防御体系。防守时向攻城敌兵射箭、扔滚木石。城楼有悬灯示警的说法,悬一灯是告诉皇宫现已兵临城下,悬两灯是告之战斗激烈,悬第三盏灯是告诉皇上:对不住了,皇上,俺们挺不住了,城门马上失守了,您看您是怎么逃命吧!

一般瓮城都有箭楼,箭楼是不设门的。正阳门箭楼却与众不同。它开有券门,门洞深深,南北通透。前两年这个门洞还是向游客开放的,随意通行,现在已用铁栅封闭了,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吧。这是中轴线上的门洞,封建时代专供皇上出入的门洞,平时是不开的,官民出入走月墙两侧的子门洞。子门洞也是晓开夜闭,管理严紧。门洞东是观音庙,门洞西是关帝庙,明万历年间修的,均为一层殿的小庙,香火却极旺盛。箭楼南是护城河,河上架石拱桥,名日正阳桥,正阳桥前就是北京牌楼之最的五牌楼了,其匾书“正阳桥”三个大字。在今天,说护城河和正阳桥,不但外地人,就连绝大多数的北京人恐怕都感到惊讶,无法想象那该是一道什么样的风景。明嘉靖年间修筑了外罗城使有前门楼子的这道城墙成了内城墙之后其前还会有护城河和桥吗?若有,北京城南岂不是双护城河?内城外的护城河和桥又是消失于什么年代?有护城河和正阳桥的前门是不是既壮美又秀丽?

还有一个问题让我困扰。明正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朱祁镇是明成祖朱棣身后的第三位皇帝,而明北京城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前就有了。作为皇都都城的正门,正阳门是何等重要的一座城门,为什么到明英宗时才有的呢?这可是中轴线上的城门,是直对皇城城门和紫禁城城门的城门,是皇帝去天坛、山川坛(先农坛)祭祀必走的城门。天坛和山川坛都是朱棣照南京城的规制建的,他和其后的仁宗皇帝、宣宗皇要过中轴线上的城之正门去天坛、山川坛祭祀的,他们那时没有中轴线上的这座城门吗?或者当时中轴线上的城市之门不在这个位置上?明灭元后,徐达改建过北京城,那时南部城墙的位置确实在后来明皇都南城墙之北一点,相隔着近2里的距离,徐达沿用了元大都的南城墙和城门,而南部城墙向外扩了近2里,则不是明英宗时的事,而是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的事。外扩,不会只筑新墙不设门的,正门沿用了元大都正门的名称丽正门,但那也是一座明代新建的正门,新丽正门有城门才对,明正统初年只能是在明永乐旧丽正门的基础上改建、增建、扩建什么的,用始建一词让人匪夷所思,它只有在英宗朝彻底拆除了明永乐十七年新建的丽正门之后新建了正阳门,此说才会成立。这不应该是一桩谜案。

明英宗继位后北京城确有一次大规模增修增建工程,正阳门的模式可能就是那个时期创建的,此前的北京前门规格比较低,永乐皇帝虽然迁了都把北平作为都城,但一直谦卑着称之为“行在”,后继的两位皇帝也没敢动形制和规模。宣宗宣德皇帝死时英宗还是个孩子,地位受到威胁,其母张太后和辅佐的大臣为振皇威固皇权才决定株除“行在”痕迹,大兴土木,完备国门礼制,强调北京才是京城吧?皇宫皇城正面的正阳门比其它城楼都高大雄伟。但无论如何我都无法理解它是始建,好像其前这里是一片无墙无门的荒野似的。

明英宗后的正阳门屡经废兴,毁了盖,盖了毁,毁了又盖,其周边更是这样。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的研究员向公众提供1900年前门箭楼南的一张图片,从图片上能看到像是在施工中的正阳桥和护城河,五牌楼东侧,是庞大的建筑群落,古楼高耸,建筑密簇,步行街新改建的样子与之有点相似,可能在规划时是以能找到的历史照片做了蓝本的。

时空里,商街风景难画难描

今天你到前门箭楼前,西侧,会看到一组新起的楼舍,贴弧形公路有道小景观,有碑刻名月亮湾。它有广场有花坛有长池和流水还有浮雕矮墙。以为是点缀性的城市花园,看说明才知道,它更大的意义是纪念,是提示告诉游客,这里曾经是像月亮湾一样的护城河。新建的楼房高大雄伟样式别致,那是个建筑组群,有招牌,叫北京坊。它横陈在西河沿街南,与西河沿街上留存的民国建筑融为一体,在正对月亮湾的楼门上方能看到北京劝业场的字样。北京劝业场是开业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老字号,开张时以展览各地工业品为主要任务,也卖商品,是清政府效仿外国陈列推销商品的百货公司,民国初年遭遇了一场大火,重建后更名为劝业场,只准卖国货,并规定私人可以在其内租地摊。它首创了北京商场销售的新模式?坐落在廊房头条的西洋楼体大商场要借北京坊统隽耍过往的风景要回来了。

前门大街是自明代就开始了的商街。廊房是明代的主要商区,明代也不只是廊房哦!一道又一道的商业风景。

我读古董商人写的一本书,看到他对前门瓮城商街的描述很是震惊。瓮城里有过商街,“东日荷包巷,西日帽巷”,还有一条绣花街。瓮城里有街有巷,还开着买卖,是买卖街买卖巷,这景状实在无法想象。现在,原瓮城内的位置,是小型的花园、快速1路公交北端的总站、设多条路栅都不显窄的公路,场地很宽阔,但这里曾经建屋成街成巷,我的脑子还是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

前门外的商业发展史中有很多让今人匪夷所思却又觉得很有意思的风景和故事。元大都时期,丽正门一带有集市和商铺,但规模较小。当时的商业中心在鼓楼、羊角市、积水潭一带。运河上的漕运给那里带来商业上的繁荣。明代,漕船不许入城了,商业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正阳门外就成了首选地之一。有两个因素促成了这里的商业发展,一是明初政府为改变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人口稀少市场萧条的局面,大量地移民,并在正阳门外建廊房招商:“召民居住,召商居货,谓之廊房”。廊房形成街巷胡同,最终形成4条,长抵煤市街。几百年来,别处街巷胡同多易其名,唯明初廊房之名保留至今。再有就是正阳门里承天门内建起吏、户、礼、兵、刑、工部等一干中央一级的办事衙门,官员们或在正阳门外选择住宿地以求上下班方便,或总有所需之物就近求购,他们和眷属的消费需求也促进了正阳门外这一带的商业繁荣。明代的书肆多集中在西河沿,让西河沿成了气候;不管大户小家,家家要自己磨面磨刀,打磨厂制磨的制磨刀石的聚成了三里长的街。打磨厂商街问世,并从此成为一条著名的街。相继又有鲜鱼口、大栅栏、珠宝街、粮食店等等。前门正街更是商业氛围浓浓,多元化地蓬勃发展。

有意思的是今天已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荷包。荷包市首先出现在瓮城里。它本是家庭绣工,妇女皆要会的,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三从四德”,四德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妇功中就包括妇女会做针线活儿,织布、纺纱、绣花什么的。男孩女孩订亲,男方家长是要看女方女孩的针线活儿的,绣花荷包是必备品。真就有不会绣的,不会绣也不能让她窝在家里嫁不出去,家长就到荷花巷去挑去买,权当是女儿绣的蒙混过关。反正娶了你就不能再退,没有如假包换那一说。当然更多是买了当样子做参考的,交流学习互促提高。再有,富贵人士讲究把绣花荷包系在袍褂之外当饰物,是对美的一种追求。绣活又不只是荷包,香袋、褡裢、肩套、枕套等等都是施展绣功的舞台,有需求有市场,商市上的生命力还挺旺盛。明嘉靖年修筑外城以后,城区推到永定门了,前门外不再是关厢城外,而是外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了。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城,内城的汉民一律被迁往外城,汉民的许多店铺被撵到前门外落户,清廷还不许在内城开戏院、妓院、会馆。结果是,前门外的商业反倒是多元化地发展起来。住在这里的汉人自身要消费,内城的旗人也要到这里来消费。消费需求是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连皇上都来。

在前门商业步行街的主街上,鲜鱼口把口的地方,我们能看到一家挂着“都一处”匾的烧麦馆,门口塑着三个清代装扮的三个男人。这组雕塑在告诉我们“都一处”的来历,“都一处”的故事。话说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前门大街的整条街都十分清冷了,官府已封印,戏楼已封台,早已办完年货的各家各户都在家聚着过三十儿,吃年夜饭没有现在的全家跑到街上饭馆子酒楼大饭店吃的时尚,街上搞餐饮的店铺餐馆也就都上门板。还在街上溜达的只有这样几种人:到澡堂子洗澡的,年三十儿洗澡洗去一年的污秽洗去一年的不吉利,这是时的一种习俗;进当铺典当的,没招了,把能当的当了也得把年过了;追债的、逃债的,他们就像挂在墙上的小油灯一样,一片漆黑中闪着幽微的亮光,如同鬼火。但也有例外,街上走来的一仆二主就不是这几种人中的任何一种。主人书生模样,气定神闲,仆人提着灯笼,恭顺地侍在左右,偌大年纪,却不长胡子。他们看到一家小餐馆还开着,拾步进去。店主见有客来,满脸堆笑迎进来伺候着客人落座。马连肉、晾肉、煮小花生之类的小菜端上来,小酒热壶里。客人吃得美,忍不住问:你们这酒店,叫什么名字?伙计忙回:小酒店,没字号。文人模样的客人很是感慨地说:这时候还不关店门的酒店,京都也就你们一处了吧?就叫都一处吧!店主干恩万谢,但肯定没拿这当回事儿。文人都是有表现欲的,有身份的文人更有表现欲,他要当场提诗在墙上你不也得由着他写吗!谁让他是客!客人高兴就成。没想到,快过去一个月的时候,突然从宫里来了十几个太监,拾着虎头匾,给这里送匾来了,那匾上写的就是“都一处”,乾隆皇帝御笔。娘哎!一下子惊着了。那时候的“都一处”还不是烧卖馆,烧麦馆另有故事。

被当朝皇上微服私访过的还有一条龙羊肉馆。这家羊肉馆本名叫南恒顺羊肉馆。这家创办于乾隆年间的饭馆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末的一天来了一主一仆两个人,吃完饭却没钱给。想吃霸王餐啊!搁哪个有点背景的店主身上都得要食客好看,养着打手的还不揍他个满脸开花?掌柜的却说:没什么,您二位请便,什么时候方便把钱带来就行了。第二天,就有宫内小太监把钱送了过来,这时才知道当时没钱给的食客是光绪皇帝。估摸着掌柜的是出了一身冷汗:得亏是自己善良,肯吃小亏,稍有恶念那还不是灭门之灾!后怕之余抓紧公关,把皇上坐过的方凳供起来,到处传扬光绪皇帝来此吃过涮羊肉。从此,为顺便一睹龙之凳颜的食客蜂拥不止。

前门大街上的老字号多,故事也多。有的老字号我们熟,有的老字号的名气是只留在了老辈人的记忆里的,现在随步行街的开发建设重又冒出来,带给我们的是诧异和惊奇,感慨,居然还有这样的老字号!天蕙斋鼻烟铺就是这样一家。它创办于清道光年间,匿迹于1970年,现在又粉墨登场全新亮相于前门商业步行街上了。在步行街上看到亿兆的招牌千万别惊奇,那曾是北京有名的大百货店。

前门外中轴线的商街,过往时空里风景太多太多!

上一篇:纸中丝绸古法连史纸 下一篇:萨摩亚最是自然的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