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6-05 05:56:38

山东省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摘要 该文结合山东地区小麦种植与生产情况,在对全面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地区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建议以及具体方法等进行探讨,以期推进山东地区农业环境建设以及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农业环境;粮食生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山东

中图分类号 S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演变的日益激烈,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干旱以及水土流失、农作物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灾害、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耕地粮食的总体产量不高、耕地的土壤种植能力下降等,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就是针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与当前农业种植发展中这些问题提出的一种科学、实用的农业种植技术,对于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改进与当前农业发展中耕地问题的解决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粮食种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技术措施[1-2]。

1 山东地区小麦种植方式与生产情况

1.1 小麦生产情况

山东省是我国冬小麦种植与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在该省的粮食种植和生产中,小麦的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300万hm2,占该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与生产总面积的1/2左右,据该地区的粮食种植与生产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小麦的年总产量逾1 600万t,在该地区的所有粮食作物种植与生产中总产量占据第1位。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大幅提升以及山东地区农业种植与生产机械化水平的越来越高,该地区粮食的总产量以及种粮总收入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相关结果显示,在21世纪初期,山东地区的全省农机总动力以及农机生产创造的经济收入总值等,分别超过8 700万kW及450亿元。其次,在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方面,据山东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种植生产调查结果,截至2004年,该地区的小麦机械化播种种植与收割比率已分别接近100%、97%的情况,小麦深耕技术、粮食少量播种技术、化肥深施技术以及国家农业种植生产中推广的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等各种农机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2 小麦种植生产模式

在粮食种植与生产发展中,由于山东地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其中以小麦、玉米、甘薯为主,同时大豆、水稻以及谷子的种植也十分常见。在该地区的粮食种植与生产发展中,随着人们对于该地区气候特征的日益熟悉和了解,在进行粮食种植过程中,也由过去的一年一作种植制度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一年两作种植方式,并且逐渐演变成以小麦种植为中心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小麦与玉米成为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平作与套作种植方式都有应用。随着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水平提升,在该地区的小麦种植与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程度与水平也越来越高,包括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土地耕翻、小麦播种、施肥、灌溉、植保、收割等,均已实现机械种植操作。耕地机械化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的问题,在耕种及收割的各个环节,实施机械化操作是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2 山东全面推广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情况

2.1 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推广必要性

结合山东地区地理气候特征以及该地区的粮食种植生产情况,在该地区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分必要。一是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该地区耕地土壤的蓄水保墒,促进农作物的充分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种植中对于灌溉水的有效利用;二是在该地区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利于实现对于土壤的保护,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实施;三是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也有积极作用[3-5]。

2.2 山东省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合上述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山东地区在进行粮食作物种植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粮食种植模式,不仅使该地区土壤的蓄水保墒效果比较显著,同时在粮食作物种植中,小麦的种植生产优势也比较明显,保护性耕地机械化种植技术对于该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效益增长作用优势明显,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于山东地区受传统粮食种植观念与方式影响比较大,加上农村经济收入比较低等,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推广面临着很大的不利因素,但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条件成熟以及农机化的发展、政府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临极大的优势。因此,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应注意因地制宜,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在充分发挥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以及农机应用大户作用下,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6]。

3 结语

为提高粮食产量,机械化操作是必然选择,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是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粮食种植生产的科学性、实用性农业种植技术,在农业种植与生产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作用,进行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分析,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意义。

4 参考文献

[1] 杨青,薛少平,朱瑞祥,等.陕西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机械化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Z1):49-52.

[2] 赵满全,郝建国,赵士杰,等.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效益分析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71-74.

[3] 马根众.山东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体系初探[C]//现代农业装备与新农村建设——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山东: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4.

[4] 张大伟.浅议东营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前景[J].山东农机,2004(3):13-17.

[5] 曹新惠.甘肃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5.

[6] 程伟,张现科,王涛.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浅析[J].农机科技推广,2012(11):40-41.

上一篇:对宁夏中南部移民搬迁区生态修复的思考 下一篇:中卫市沙坡头区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