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拥有老的尊严

时间:2022-06-05 03:34:05

随着赵宝刚的《老有所依》在北京卫视的开播和一集集的播出,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可以博取收视率的电视剧。而是一部相当真实的养老问题的写实。该剧可谓是2013年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最抢眼最深刻的电视剧。赵宝刚在罗列和提出问题,而对于目前养老难题的解决之道是什么,他和剧中人一样在思考。

孝顺老人但疲于奔命的吕希、江木兰夫妇。算计老人的家庭妇女贾幸梅,忤逆啃老的余淼夫妇,成天上当受骗买药的老母亲,以为孝顺就是给母亲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却不能多陪母亲说话的女强人……这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中国已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1+2+4的倒金字塔结构普遍存在。70后和80后似乎还没享受完青春,就突然被推到了现实面前——一面是孩子教育的无尽烦恼,而另一方面,自己的父母,已经老了。

而已经老了的父母面对的是还需要不停在社会上打拼的独子、独女,面对的是孤独、空巢,他们怎么办?

我们都会有老的这一天,是否能做到老有所依,拥有老了的尊严,而不是成为负担,陷入“老有何依”的困境呢。希望借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引发的社会话题,能带动大家思考和行动。本刊记者也就此采访了该剧的主创,并就养老问题展开讨论。

记者 夏茂平

赵宝刚

崩溃于父亲的临终

醒悟于母亲的患病

对于《老有所依》,赵宝刚不愿意它太苦情,所以剧中还是有很多幽默的地方,比如吕中饰演的老太太方琼的“作”,老太太和女儿之间的争斗。但是,涉及养老话题,就有很多沉重的东西。

拍完《老有所依》,赵宝刚一度很抑郁,他说:“拍完了回家我就不愿说话,我儿子说怎么了爸爸,我说心情不好。其实抑郁倒不是这个戏的内容,是你通过个戏去了解了关于中国社会的老年阶层的一个养老环境。”休息了半个月,开始剪片子时,他仍然还是不舒服,“剪两天我就不愿意看,结果一剪就剪了四个月。去年3月份停的机,我做了多长时间的后期,半年多,我这后期就一直过不了。”

没给母亲买房 我会遗憾一生

对于疾病对老人的折磨,赵宝刚有深切的体会,并因此意识到养老问题对于老人、对于儿女的紧迫,“通过我父亲,我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二十多年前,我父母在海南讲学,突然要我马上去海南,说我爸不行了!我一到那看到我爸整个已经偏瘫了,这一瘫就瘫了十九年,半身不遂,我是在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头一天好好的,一个那么慈祥的很有气质的老人,突然就躺那儿了,问我一句话,说‘我怎么了,我还能站起来吗?’我说‘能啊,没问题,肯定能站起来,你放心!’我就每天说好话,鼓励他。结果住院住了七年。七年的治疗他变成能自理,但之后突然与一天又不行了只能躺在床上了。临死之前的五十天,他把一生的罪全在那五十天里受完了。当时守在病床边的时候我真是快崩溃了。”

母亲同样被疾病折磨,“2001年的时候,我有一天觉着,得给我妈买套房。我说回家看我妈吧,我一进屋,我妈说,小宝我吐血了。我马上就把母亲送天坛医院了,一检查,肺癌!我出了门就马上跟我爱人说,咱们必须马上买房。”赵宝刚立马给母亲买了一套房子,“我跟装修队说,越早完工越好。我就希望我妈能早点住上那大房子,如果突然有一天她没了,一辈子也没有住过那房子,我会遗憾一生的。”

现在赵宝刚的母亲还在世,已经87了,“我给我母亲买的房子就在我们家对过,所以我这一下班就过去溜达转一圈,跟我妈说我回来了。现在我妈已经老年痴呆了,一见到我说,哎哟,来了,胡噜你两下又不理你了;有时候问你是谁呀?都不认识我了,一时湖涂一时清楚了。”

要让我导,得光明一点

做这部电视剧,赵宝刚非常地慎重,“这部剧的剧本筹备了一年多,我爱人丁芯和编剧陈彦一直在那儿磨本子。剧本定了,找了一圈儿导演,没人愿意接。有一天她拿给我看,想让我导。我说这个太悲了,要让我导,得光明一点,她们又喜回去改。改剧本的时候我建议编剧不要那么压抑。说实在的,你要写这么一个戏,它实际上是必须要揭露一些社会时弊和真实的家庭情况,不然的话这个戏的力量感就没了。所以我就在保持这个戏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温暖的戏,然后再加了一条喜剧的线。所以你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地沉重。”

赵宝刚一如既往地加入励志的东西,“它不是一部单纯展现养老困局现象的作品,不是单纯表现这些人过得多苦、过得多惨,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在喘不过气的生活中巧妙解决种种矛盾,活得淡定潇洒。这部剧中的主角江木兰和丈夫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将老人当作自己的包袱,他们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所有磨难。”

“依”实际上是依靠我们自己

为了拍摄《老有所依》,赵宝刚考察了北京很多养老院,“我拍戏之前会做一些实地考察和调研,包括整个养老院的经营状况,你现在问我哪儿的养老院好,什么价钱,我门儿清!”在很多人眼里,将年迈的父母送去养老院是一种“不孝”的表现,是没有尽到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赵宝刚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觉得养老院应该是个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的地方。《老有所依》最后营造出了一个伊甸园式的养老院。剧中三个家庭的老人在这里其乐融融,就连最难相处的方琼老太太,也对这个她原来一百个不乐意的地方恋恋不舍。赵宝刚在平谷看见过一个他比较满意的养老院,是一个带有医疗保障的养老院,“现在很多养老院是没有医疗保障的。老人真正需要的是有医疗能力和救助能力的养老院,在里面一出什么问题,这里的人就能给你抢救,不用再辗转送去医院。通过我的调研之后,现在的北京市我参观完了只有一家有这个能力。但是能力还不够。”

对于《老有所依》的依字,赵宝刚做了解释:“通过这部剧父母可以了解子女所想,子女也可以了解父母的想法。现在中国的养老问题还有很大的难题,养老不能光只依靠国家,靠自己的儿女,这个‘依’实际上是依靠我们自己。大家可以算一算。你结婚后关注度有多大的比例放在孩子身上,又有多大的比例在老人身上,你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晚年生活怎样度过?我就是通过这个剧中的几个年轻人,告诉大家,在养老这件事情上,我们需要调整心态,要提早做准备。”

如赵宝刚这样有很强经济实力的人,是不是应该不会为养老发愁,但是他说:“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有钱人就不会生病吗。我觉得应该是找个快乐地方,我肯定要去个热热闹闹的养老院。”

而他也正在计划建一所养老院,“现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如果真的能实现,我就让我们的所有主演都聚在一起,在我们这个赵氏养老院里养老。”

刘涛

想和秦海璐搞个“闺密养老”

剧里剧外都和江木兰一样勇敢

刘涛在剧中饰演江木兰,谈到当初为什么选刘涛演这个角色,赵宝刚说:“女主角必须是结过婚的,有孩子的,这样比较有生活经验,而且面相要比较喜气、善良,刘涛她长了一张笑脸,正好可以中和剧里面的苦难戏,看着她你会觉得生活其实没那么苦。”

刘涛用“一个女儿身,一个男人心”来形容江木兰,她说:“她是一个新派女性,一个非常非常孝顺的女儿,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把家照顾好,把自己的父亲爷爷以及老公的妈妈照顾好。”江木兰遇到了很多问题,难题一个接一个,但是江木兰一直咬牙挺住,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刘涛说:“江木兰是一个非常勇敢、非常勇往直前的人,希望能够把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不管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

在跟剧组签完合同的第二天,我爸检查出有恶性肿瘤

2013年,对于刘涛来说,是收获的一年,今年有她主演的五部戏播出,除了《妈祖》在2013年初在央视打响头炮外,还有《贤妻》、《今夜天使降临》、《幸福满屋》的播出,直至这部《老有所依》。结婚生子复出的刘涛在荧屏上的表现越来越成熟。而近期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的是现代剧。对此,她说:“随着岁月的积累,我想演更生活的剧。从《今夜天使降临》后,我觉得需要做一些挑战,后来就演了《老有所依》、《下一站婚姻》。”

拍摄《老有所依》,刘涛有特别的体会,“就在跟剧组签完合同的第二天,我爸发短信给我,说他检查出有恶性肿瘤,10年前,我先生的父亲也是得过类似病,做了手术。于是我先生帮我张罗,立刻安排我的父亲来北京做了手术。看到剧本,我所有生活中的情绪都结合在了一起,非常有感触。”

父亲做手术和术后恢复的那段时间,刘涛剧组医院两头跑,她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她说:“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老有所依》中的木兰一样,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害怕。没什么可怕的,扛过去后面只会变得更好。”

刘涛同时感到了一个美满的家庭的重要,“我婆婆给我父亲做了一个月的饭,先生也是为了我父亲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我深深感觉到,当有事情要面对时,家庭的凝聚力有多么的重要。”

对我和我先生来说,不觉得这段经历有任何不堪

今年《贤妻》播出时,刘涛发了一篇长达3000字的微博《底线》,讲述了她和老公王珂所经历的遭遇。文中,写到王珂陷入抑郁症的种种痛苦以及他们夫妻是如何勇敢地度过那段黑暗时光的。这篇微博非常地勇敢,显示了刘涛的个性。谈到当时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公布出来,刘涛说:“对我们来说,不觉得这段经历有任何不堪。王先生觉得自豪,他扛过来了。他当时就想告诉所有抑郁症的人,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刘涛透露,开始时她没写那么长,后来王珂又加了些东西,“其实我写的没这么长,文字也温暖一些。后来被王先生做了些小改动。他说应该把真实的东西写得更具体些,后来我同意了他的修改。希望那些还在渴望爱情和婚姻的人看到我们的故事后有感动能得到勇气。”

生活中的刘涛一如《老有所依》中的江木兰那么勇敢,刘涛说:“这就是我欣赏她的个性的地方。”

谈到自己的养老问题,刘涛说她也有过建养老院的想法,她觉得还是不要给孩子添麻烦,“我曾和秦海璐开玩笑说,咱们老了能不能搞个‘闺密养老’,互相照看。”而她同时也谈到了演员的身体状况,“其实任何养老最焦虑的就是身体是否健康。像我们做这一行,每天工作,长期缺觉,喜怒哀乐都属于剧本、属于角色,身体状况真的很令人担忧。”

吕中

我90多岁的妈像方琼这样经常把我气得够呛

《老有所依》中有个活宝,那就是吕中饰演的方琼。方琼是个风光了一辈子的老太太,十多岁参加革命,打过鬼子,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妇联担任宣传干部。女儿雷颂华是一家超市的店长、女强人,是方琼年轻时的翻版。方琼家中衣食无忧,退休后一身的余热无处散播,又得不到和儿女交流的机会,只好使劲儿“作”。借此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吕中说:“这是一个让女儿很头疼的妈妈,但是我知道生活当中这样的妈妈好像不算太少,挺有典型意义的,我周围的一些个朋友和邻居,还有我去拍戏剧组里的很多演员,包括咱们剧组的很多人,一提起这样的角色来,就说特别像我妈,哎呀,特别像我奶奶,特别像我姥姥,所以这个角色挺有代表性的,挺典型的。”

吕中坦言自己也曾经作过,“之前我也面临着一个衰老过程,心里也很恐慌,总想把自己还能够拴在年轻的时期,于是就糊里糊涂地也会到社会上去听取一些人的哄骗。另外一个,就是在家里面,退休了,孩子们都工作很忙,每天都在上班,都在工作,这个家里没有更多的人,母亲又都老了,所以自己有的时候也曾经作过。”

剧中的作妈和女儿的斗争常把观众看乐,吕中说她有亲身经历,“其实我妈就像方琼这样,经常把我气得够呛。”吕中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身体依然很健康,就是时不时爱跟女儿装可怜,“有时候突然就犯病,躺在那一动不动。其实就是装病想要吓唬我!”演完戏颇有心得的吕中知道,“其实妈妈那都是在提醒儿女记得关心自己,提醒你们不要忘了我。”

《老有所依》中有两场戏吕中印象特别深刻,一场是她在老人院里被当成精神病绑在床上,还有一场是她站在阳台上想跳楼。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喜剧的效果,但这两场闹剧却反映了一个老人“返老还童”的心态。“无论是闹是作,无非就是为了引起儿女的注意,想得到他们的理解。”吕中认为,“从这一点上,老人其实跟小孩一样。小孩吃完奶吃完饭后浑身都是劲儿无处发泄,当他得不到大人的关注时就开始淘气开始闹腾,这是一种本能,要引起爸爸妈妈注意。老人也是一样的,当她有很多的余热发挥不出来时,你却把她当精神病捆起来,只能说明这个社会对她的不理解。”

正在进行时 我们和老人

《老有所依》中的江木兰和吕希是一对儿孝顺父母的好夫妻,他们的经历反映了目前年轻人在照顾老人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现实中,我们是怎么照顾老人的呢。本刊记者给出了自己的故事。

孝老——性本善的必修课

记者 李雄峰

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自从有了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人便是我们的大后方——孩子,老人帮着我们带大;每天下班回到家,老人已经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了饭桌……当我们逐渐习惯于老人如此地照顾我们的时候,我们眼中也更多地出现老人们劳累而慢慢苍老的身影。

这是我们一家三口和媳妇的姥姥姥爷的一张合影。自从我进入这个家门,眼里看到的就是岳父岳母对姥姥、姥爷的无微不至的关心——换季了,他们会给老人买回应季的衣服;为了让老人吃上喜欢的顺口的东西,他们不仅经常去北京的老字号给老人买回食物,还经常下厨为老人烹制饭菜;老人生病了,更是跑前跑后地为老人挂号、抓药。有这么一对尊老敬老孝老的榜样在我的前面,我自己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几年前,我们买了房,本可以一家三口独立单过了,但是,我和媳妇商量:岳父岳母为了这个家,为了照顾老几已经操劳了一辈子了,现在我觉得我们应该让岳父岳母真正地“退休”了,照顾姥姥、姥爷的责任我们来担当,让他们住进新旁子,好好安度他们的晚年。

从那以后,我和媳妇也真正挑起照顾两代老人的担子,姥姥、姥爷的身体渐渐地衰老了,每天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就成了自己的“必修课”,日子一长,老人们也习惯了由我来照顾他们。

近五年来,自己的生活可以说完全以照顾姥爷、姥姥为中心,只要是老人们不舒服了,无论自己身在何处,立刻回到他们身边;而只要是自己在家,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自己都是亲自料理,甚至是形成了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晚上,为了让姥姥睡得舒坦,洗脸、漱口、擦身、烫脚,一整套的事情自己更是亲自动手。而为了让媳妇第二天的工作不因休息不好而受影响,我就睡在老人身边。晚年的病痛折磨,让老人们经常很难入睡,只要老人家想要什么,我都会尽全力满足。起初,老两口还有些心理顾虑:怎么能让外孙女婿受这份罪。可是日子一长,再加上我的哄,姥姥慢慢开始接受了,而且就希望我来照顾她。

老人们重病期间,家里少不了亲戚来看望,他们逢人就说:我这外孙姑爷比亲孙子还亲,真是孝顺。每次亲戚们夸奖我的时候,我只是平和地对大家说: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与生俱来就应该融入在我们的血液中的。说实话,我们孝敬老人才几天呢,可老人把我们从小拉扯大,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完。而且,人在做,天在看。我们也有老去的一天,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顺我们,那就从我做起,给孩子做个榜样,让他知道什么才是孝顺,怎么做才是孝顺,这比任何大道理都实用。

尽心照顾父母就是为了多叫几声爸妈

记者 马丽

我的父母现在都已经80多岁,进入到了耄耋之年。父亲总体身体状况尚好,但腰和腿不行,早在几年前就离不开拐杖走路。母亲早在十多年前就得了糖尿病,虽然这些年控制得还不错,但毕竟年纪大了,很多家务活都干不动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子女来帮着他们做事情,所以,我不管多忙,每周一定要去父母家看看,除了帮他们买一些生活用品,就是帮他们干活,比如拖地、洗衣服以及一些需要重体力的家务活。好在我还有个哥哥,我们俩一起分担孝敬父母的事情会好很多。

前一段时间,母亲因为鼻子里长了个良性肿瘤需要住院手术治疗,我和哥哥以及我们各自的配偶四个人轮流去医院照顾她,因为是母亲,所以我这个当女儿的做得要更多一些。哥哥负责照顾83岁的老父亲,哥哥每日奔波在父母家和医院,很辛苦。手术当天,我和哥哥一直在手术室门外等候,一个小时、二个小时……四个小时过去了,妈妈还没有推出手术室。我们焦急地走来走去,互相安慰着。12点多母亲终于从手术室平安出来了。推进病房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两个小时内唤醒麻醉中昏昏欲睡的母亲,一定不能让她睡着了,不然会很危险。两个小时里我不停地和妈妈说话,亲她的脸,母亲在睡睡醒醒中度过了危险期。到了晚上,母亲坚持不找护工,其实我明白母亲的意思,不是怕花钱,是自己的孩子在身边踏实。于是我在医院陪床照顾她。那天晚上,我一会儿帮她翻身,一会儿帮她处理杂事,虽然很辛苦也很劳累,但是看到术后的母亲一点点地恢复,并且在第二天就能够进食,我特别高兴。周围的人都夸我孝顺,我说做儿女就应该是这样的,养儿女不就是为了防老吗?

母亲手术后很快出了院,但每周必须要去医院复查并清洗鼻子,连续几周都是我带着她去的,我跑前跑后地帮她挂号、拿药,和她一起打车,让老人家免除了后顾之忧。

有的时候我们和同事、朋友在一起聊起老妈老爸的时候常说,其实我们的父母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大多有不止一个孩子在身边照顾他们。所谓老有所依,有什么比依靠子女更加稳妥也更加舒心温暖的呢?

说子欲养而亲不待轻了——

记者 朱子

母亲早年猝然离世,50岁,当算风华还在吧。我和哥哥还没涉及到母亲的养老问题,只是年纪轻轻明白了有一种痛叫痛而不言。从此,我们哥俩的感情越发好。父亲4年前离世,养老的问题有体现,但因为父亲的工作,经济一直没有负担,只是耗精力。

我和哥哥因为有了母亲的前车之鉴,对父亲像儿子一样宠:爸爸喜欢莳弄花草,哥哥给买别墅,备好树苗、花种;爸爸喜欢电脑、摄影,哥哥给备好全套的家当;爸爸喜欢旅游,哥哥变着法子把老爷子往全世界各地派;爸爸一时兴起要办养老院,哥哥带着考察选址;爸爸太偏爱女儿,哥哥就让我负责爸爸的思想工作,号称“软件妹妹负责,硬件哥哥全包”。

父亲的病情,就在我们哥俩的联手行动中,一直瞒了7年,医生说是奇迹。想想每次我们哥儿俩偷偷去医院找专家,专家宣告只有半年、3个月的时候,我俩镇定片刻,商量好对策,继续上演欢乐孝顺戏码。搞得因为不放心爸爸,将近一年不回家睡的哥哥,遭到了嫂子的嗔怪:“你们哥儿俩,就是愚孝!”可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哪里仅是付出,还有伴我们终生的收获,爸爸一直是我们的心灵导师。

前两天,我做梦梦到父亲,老爷子问我要5亿。打电话给哥哥,哥哥干脆:“妹妹,放心,我这就去爸爸的墓地,烧上几十亿(纸钱)!”呵呵,玩笑话,却让我很知足也瞎欢乐。想起爸爸病重期间入院,最喜欢跟病友说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有这一双儿女,很知足。”其实,我和哥哥更知足,能给父亲养老,父子关系如此,我们还不是独生子……

母亲骨折我却不能床前尽孝

记者 程戈

看了《老有所依》,最大的感触是父母不容易。为儿女操心了一辈子,又出钱又出力,什么时候才能安享幸福的晚年呢?看着电视剧,更是想起了我自己。和江木兰一样,我也是远离故乡定居北京的“新移民”,同样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格局。当年为帮我在北京买房,父母拿出了他们多年的积蓄,母亲更是在退休后就来北京照顾我的生活,从我怀孕到生产、坐月子,直到女儿快四岁,都是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吃不好睡不好,原本身体健康的她也添了不少小毛病。为了照顾我们母女,母亲把父亲一个人丢在了老家,把年近九旬的姥爷托付给了我的舅舅和姨。知道母亲的邻居同事们都说她不容易,我也很心疼母亲,想着等女儿上了幼儿园就好了,母亲就能有自己的时间,能回老家照顾父亲和姥爷,能和同学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于是,在女儿9月入托之后,母亲回了老家。尽管身在另一个城市,母亲的心一直牵挂着北京。每天一通电话,总要听听女儿的声音,跟我说说她做了什么,大概什么时候回来,问我能不能坚持得住。我总是对母亲说:放心吧,没问题。11月中,母亲告诉我她准备回来了,已经订好了月底的火车票。没想到,通完电话没几天,我就得知母亲因为下楼梯时一脚踩空髌骨骨折了。母亲发短信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已经住进了医院,做完了检查,等待着手术。在她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疼痛的时候,我这个唯一的女儿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电波中安慰她,问问她需不需要寄钱回去。骨折后的第三天,母亲被推进了手术室,之前她跟我说她是那天的第一个手术,半个小时就完事了。于是我抱着轻松的心态在中午开完会后给父亲打了电话,当得知已经四个小时了,母亲还没有出来时,当听到父亲那压抑不住的哽咽时,我的心乱了。之后短短的一个小时,我想了很多,甚至想到了最坏的结果。直到听到平安的消息,我才松了一口气。手术后,母亲还要住院两周,一个月后才能下床活动,彻底恢复要半年以后了,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能陪伴她的可能只有假期里的短短几天。就这有限的陪伴,母亲还拒绝了我:好好照顾好孩子吧,这边有你爸,没事儿的。自从知道姥姥骨折后,女儿时不时会问:姥姥会不会上天堂?这是她从一个幼儿读本上看到的故事。当我笑着跟她说不会的时候,心里却在想:等父母再老一些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当我把他们接到身边后。能兼顾上下两代吗?等我老了以后,女儿又该怎么办呢?

将要进行时 我们老了怎么办

赵宝刚表示,他想通过剧中的几个年轻人,告诉大家,在养老这件事情上,大家需要提早做准备。那我们这些人,老了将怎么办?于是,我们做了假设。

去依“养老院”可别让人住不起

记者 郭大志

作为离休干部的老妈,经常念叨要去“养老院”,说不愿拖累跟她一起住的小妹妹,也不愿意麻烦我、弟弟和大妹妹。还经常趁我们不注意,自己跑去考察咨询从各个渠道了解到的“养老院”。

前些年,本刊记者有一次采访英达的一部戏,是在著名的海淀区四季青养老院里拍的。记得英达当时就曾向该养老院负责人咨询过相关事宜,并半开玩笑地表示:“以后,我上你们这儿住来!”本刊记者趁采访间隙也参观考察了该养老院的硬件设施,发现双人间干净整洁。当时的价钱也觉得尚可接受。不知现在是否早已涨价了。

那次跟老妈一起去厦门参加同学加战友的聚会,并采访老妈的同学加战友、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时,我们就住在著名的鼓浪屿上一家“养老院”里。该养老院设在岛上的著名景点天主教堂里,他们的双人间是酒店标准间式的,设施不错,卫生和饭菜也都不错。最渴望住在海边的本刊记者,出于年老后的打算,在住了几天临离开时,就专门去询了价,感觉当时的吃住标准也尚能接受。不过,那也是九年前的事儿了!

据报道,现在养老床位与老年人的比例少得可怜,而且,“养老院”的食宿价格不断上涨,连央视《焦点访谈》都专门为此做了一期节目。虽然因为女儿在国外,与夫人也达成了实在不行就去“养老院”的共识。但却不知道,到本刊记者老了的时候,“养老院”的食宿价格,还是不是我们这些工薪阶层能够接受的。

也曾跟朋友、邻居探讨过更为方便的“居家养老”,社区开设老年人的“小饭桌”,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营养配餐,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送餐上门或集中就餐。大家都觉得,在“养老院”的床位发展跟不上“老龄化”的速度的情况下,其实这应该是各级政府,尤其是社区居委会最应该考虑的!

老了,到底依什么?

记者 朱子

说实话,怎么养老的问题,还真没想过,可能就是本身没心没肺的性格使然,不为明天的事劳心。可是,一部《老有所依》弄得大伙儿都齐刷刷奔这道没解的题去了,没解也得解啊。

于是,就认真想了:老有所依,老了到底依什么呢?如果你老了,不能像澳门何姓赌王那般富贵,92岁寿辰风光无两,夫人们在畔。子女们绕膝;不能像新闻大王默多克那般强势,80多岁离个婚,把40多岁的老婆气个脸歪;不能像精神上强韧独立的100岁的杨绛先生那般看穿世事,独善其身;那么,只能求自己身体尽可能好,家庭角色尽量可亲,至于是终老养老院还是家里,那是一个未来的限时选题,难度不是很大。

说到养老,总会想起80后小朋友给我描述的一个场景:村里一个老奶奶80多岁了,无人赡养。每到农村赶集,老人家挎个篮子就出门了。途经—一巨大的土坡儿,老奶奶都是先把篮子扔下去,然后自己坐下来,像孩子滑滑梯那样,暴土扬场地溜下去。然后,爬起来,拍拍土,拎上篮子,走你。

难忘这个场景,不仅是它让我心酸,反映了社会的养老大问题,而且它还刺激我,开心些,过好当下,保养身体,至少到了80多岁,没有老奶奶的心态,也得有老奶奶的身手吧。

杨绛先生曾翻译过蓝德的一首诗放在她书的扉页,很年轻时看的,却过目难忘:“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也不屑。我用生命之火烤手,火熄了,我也该走了。”像不像我们老了?

注意养生 养老还须靠社会

记者 马丽

看了《老有所依》,让我们这些中年人不得不考虑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虽然将来我们都会有退休金,并且在医疗方面也都会有保障,但是将来在养老方面来说,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当我们进入老年之后,我们的孩子也已经组成了家庭,需要面对四个老人,他们那时正处在事业的关键时期,工作繁忙,不可能把四个老人都照顾起来。

很多人在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时候都希望将来能进入养老院,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据我所知,现在北京的养老院特别是公立的、性价比高的养老院十分紧缺,要想进去非常不容易,而未来一段时间,社会逐渐老龄化是世界难题。所以我觉得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建立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对需要帮助的老人进行有偿服务。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民间组织,有一些志愿者不定期为老人服务,但规模很小,也很难坚持下来,而如果将这些组织的活动有偿化、市场化,变成一种服务性的产业,人家做起来就会有积极性,对于我们这些未来进入老龄行列的人来说也能提供很多的帮助。

从我们自身来说,尽量保养好身体,坚持运动,注意养生,将来老了尽量少给儿女找麻烦。如果这样的设想真能变为现实,就会把孩子解放出来,因为我们就一个孩子,真的不希望他们为了照顾我们而很辛苦。

好友约好一起住养老院

记者 程戈

我的母亲有兄弟姐妹五人,姥姥在世时主要是五姨和姥爷照顾,住院的时候几个子女轮流陪床。姥姥去世后,和姥爷生活在一起的五姨承担起了照顾姥爷的重任,—做就是十几年。

前两年,五姨因病去世。剩下的子女有的要看外孙,有的身体不好,谁来照顾姥爷又成了问题。

母亲和姨曾经想过给姥爷找一家好点的养老院,但姥爷不肯,他觉得自己有这么多孩子,怎么能住养老院。也曾想过找一位保姆照顾姥爷,但是又不放心,万一遇到《老有所依》里那种虐待老人的保姆怎么办。最终还是让姥爷居家养老,几位姨和舅舅轮流接姥爷到各家生活,后来舅舅又陪着姥爷住回了老房子。

姥爷的事情也让母亲想到了自己的养老,只有我一个女儿的她常说自己老了以后就去养老院,甚至在和同学朋友聊天的时候,相约找一家山清水秀的养老院,大家住在一起,也好有个伴。

说实话,我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以我一人的力量我不敢保证能把父母照顾得很好,但我会尽全力照顾好他们。真到了顾不过来的时候,在养老院养老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现在也只有一个女儿,等我老了我也会选择养老院,在正规的养老院能得到专业的照顾,也能为儿女减轻一些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我已经和几位好友约好了,到时候我们也要结伴去养老。

上一篇:后危机时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战略调... 下一篇:培育产业集群 壮大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