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居住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05 02:57:41

超高层居住模式研究

超高层建筑佈局模式,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体建筑密度,扩大了社区的园林绿地面积,加强了视线的通透性和开敞度,从而大幅度提升了项目的整体居住生活品质。

伴随著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当前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房地產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在我国一二线城市,仍然面临著土地资源稀缺,生态环境堪忧的现实情况,这样的现状对房地產开发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更严峻挑战。在城市开发的外部环境日益苛刻的条件下,超高层的建筑综合体近些年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超高层综合体项目中。超高层综合体项目的出现旨在解决或缓解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交通组织低效的大城市病,同时亦作為地标彰显城市以及某些利益集团的实力与形象。

随著武汉市作為中部地区重点城市地位的确立,超高层建筑的物质形态演变至今,已由过去祗存在於公建形式,到现在超高层住宅的出现。尤其是城市核心地段和两江四岸区域,為满足高容积率要求以及对稀缺景观资源最大化利用,近些年,武汉市核心地区具有居住功能的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已遍地开花。

建筑综合体是将城市活动中多种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有机的组合(商业、办公、居住、旅馆、餐饮、会议、文娱),通过一组建筑来完成,并与城市交通协调,是多种功能的系统性优化组合,克服单一功能的局限性,在互动过程中形成更為广泛与优越的整体功能。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高度在100米以上的建筑為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纵向的发展模式,可以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

超高层居住模式分析

从目前来看,超高层住宅建筑由於结构成本、设备成本以及消防要求等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超高层住宅,其在不久以后必然成為一种主流的人居模式。

我国虽然国土疆界面积比较大,但人均资源非常少,尤其是土地资源。随著城市化的全面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居住在城市当中,而有限的城市建设用地必定导致某些城市的重要区域土地资源极度稀缺。从香港和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变迁可以看出,在一些核心的成熟地段,很少会有新的地块用来开发住宅,旧城改造成了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而旧城改造项目往往容积率都在4.0以上,过高的容积率直接导致必须採用超高层建筑来消耗更多的建筑面积。另外,随著新城市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混合功能用地、紧缩城市等概念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也逐渐被加强,為了防止城市“摊大饼”,地方政府对城市纵向发展的诉求日益高涨,这些都预示了超高层综合体包括超高层住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建筑规模既定的情况下,超高层建筑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密度,即减少社区楼栋数,从而提高居住区的绿地率,获得更大的园林面积。在当今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多一点的绿色,增添的却不祗一点的品质与和谐。另外,超高层所具备的远眺性,可以最程度的利用景观资源。所以,当视线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景观资源(海景、江景等),设计通常也会佈置超高层建筑。今后的年轻人,随著其生活方式的转变、视野的拓展,他们会更能接受甚至希望住在超高住宅里面,从而满足“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理需求。并且,超高层建筑显赫的高度去现代化的立面造型,也直昭示了使用者(业主)的身份与地位。除了刚性的需求,这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超高层住宅的认可程度,更大的激发了其市场需求。

随著武汉市作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出,土地资源会日益稀缺,武汉市的居住模式将会朝著高层或超高层的模式演变。一方面,由於武汉的高密度效应日益渐长,所造成的拥挤使得居住的问题日益加剧,而高层和超高层住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垂直空间,使得武汉市稀少的土地能够承载更多的住宅,缓解紧张的居住矛盾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由於部分的超高层住宅在武汉市中佔据显要的地段,在尺度与外形上也较為突出,很容易成為人们在辨识定位城市时所选择的地标而获得人们青睞。

超高层居住模式的设计对策

超高层住宅是中国大城市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之趋势,更是武汉市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著结构性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在改变。针对超高层住宅这种新型居住模式的特点,超高层住宅应注重居住空间的多重可能,适当的高密度及一定程度的功能混合為业主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加有效地实现城市的各种功能要素互补。目前超高层住宅裙楼普遍设有商业设施、公共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和管理设施,有些还建有医疗设施和金融设施,超高层住宅正在向功能的综合化和建设方式的集群化发展,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和“空间的凝聚力”。但是,要注意在混合土地利用功能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超高层住宅安全感的重要性。避免出现由於商住混合而导致人流量大、流动性强,降低住户的安全感和邻里熟识度,社区归属感低等问题。

一座超高层住宅能够容纳200户以上, 而当邻里达到100户以上时,彼此了解基本不存在。超高层住宅的内部居住环境相对封闭,邻里相识的几率由於竖向的居住模式而降低。所以在设计上要融入竖向“组团”分解理论,考虑住宅户数和公共空间的数量关系,结合户型单元打通部分楼层空间,将超高层住宅划分為若干个“组团”,在“组团”间设置活动空间和交往场所,促进住户之间的交流,增强归属感。另外,超高层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居住在此中的人们,无法闻到鸟语花香。因此,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空间引入空间特徵具有明显差异的公眾活动的中庭,比如将阳光与绿化引入,形成自然化的空间,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居住环境和品质。

从武汉目前的超高层住宅分佈情况来看,其多分佈与两江四岸区域或某些城市核心片区。拥挤的城市中心往往腾不出更多的空间為超高层住宅社区提供地面绿化,因此在超高层住宅中补充空中花园、公共客厅、入户花园等也是很有必要的。要针对承载交通功能的空间进行深度挖掘,尤其对於节点空间,如门厅,楼梯空间,入口空间等处,超高层住宅交通空间设计应颠覆户型单元包围电梯间的传统做法,拓展交通核的功能性,引进阳光、自然风、外界视野的景观,营造活跃的交往空间。根据服务半径,通过整体设计达到业主使用环境的邻里梯度,在相应组团范围内设置适合的活动类型和空间,整合一定的公共绿地,临近的楼栋之间共享宅间路、儿童活动沙地,採用同一的色彩和标识,分级公共空间,增加邻里的领域感。

,!相对於独立完整的超高层住宅单体来说,外部环境是超高层居住区重要的底部介面。单体的排列组合方式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外

部空间,如有街坊型、中心型、行列型、围合型、带状型、混合型等形态的组合。在设计佈局方式改变了从前的“兵营式样”,在满足用地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大大的降低了建筑密度,从而提高了社区的园林绿地面积,点式的超高层建筑,保障了视线的通透性,大量採用前后交错佈局,单体扭转,组合等各种手法,开敞感和渗透感由此加强,提高了项目的整体品质,突出亮点。 结语

透视近些年武汉市所批复的核心地段重点项目,公建配套+住宅的超高层建筑综合体模式,将会成為未来武汉市核心区域的主要开发模式。超高层建筑正成為楼市的新贵登上舞臺,颇具美感的造型、城市纹理的标誌、土地功能的混合运用,正带来武汉市居住模式的新典范——即使在最拥挤嘈杂的生活环境中,人们也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综合体项目带来的高效、便捷的服务配套体验,并且可以通过垂直往上发展的居住空间,内心获得的一份一览眾山小的安寧与平静。

上一篇: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与思考 下一篇: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研究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