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比较研究

时间:2022-06-05 01:40:01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各种检查手段的临床价值。

方法:分析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腹部B超、CT和MR的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胰腺内分泌肿瘤为界限清楚的实性肿块,瘤细胞呈小圆形,带状、小梁状、腺泡样或实性混杂排布,对上皮、神经内分泌、激素标记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好。

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能够提供更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血供的信息,对于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胰腺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21-02

胰腺是人体内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腺体,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参与消化。胰腺的内分泌部是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内分泌胰腺来源于内胚层,形成集中分布的胰岛和散在于大小胰管上皮、腺泡内的内分泌细胞。胰腺内分泌肿瘤占胰腺肿瘤的1%~2%,估计发病率低于1/10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胰腺内分泌肿瘤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大类,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占总数的80%~85%,患者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胰岛素瘤,占70%~75%,其次是占20%~25%的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VIP瘤则较少见。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常以腹部包块就诊,肿瘤体积常在10cm以上[1]。本研究收集9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病理资料,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并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来源于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胰腺内分泌肿瘤病例。包括胰岛素瘤6例,胃泌素瘤1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2~61岁,平均(44.5±13.6)岁;病程5天~3月,肿瘤直径1.3cm~15cm。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CT检查,6例患者行MRI检查。

1.2影像学检查方法。①腹部B超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检查前嘱患者适量饮水,以胃作为观察窗,再进一步观察深部结构。②CT检查方法:检查前嘱患者饮清水10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常规先作上腹部平扫,以确定胰腺范围;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优维显300和快速静脉团注技术,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和胰腺期扫描范围覆盖胰腺,方向从头侧向足侧;门脉期扫描范围覆盖胰腺和肝脏,方向从足侧向头侧。采用表面阴影遮盖法、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③MR检查方法:T1W、T2W、T2W抑脂和GR-T2抑脂序列,脂肪抑制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T1W,造影剂采用马根维显,胰腺强化动脉期为注药后20秒,40秒、70秒分别时胰腺期和门脉期增强图像。

1.3病理学检查方法。送检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厚4μm切片,做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确定其胰腺内分泌细胞来源,然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病理学来源和性质,肿瘤的命名以其中占优势的细胞性质决定[2]。肿瘤的具体诊断标准参照WHO 2004年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分类标准进行。免疫组化抗体包括:①上皮标记:细胞角化蛋白(CK);②神经内分泌标记: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CgA);③激素标记:胰岛素(In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Serotonin)、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1.4资料分析。通过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定位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影像资料由两名放射诊断医生对结果进行评估,病理检查结果也由两名主任病理医生进行分析。患者均具有统一的就诊病历,项目齐全,数据真实可靠。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观察,并按试验设计的要求,设计观察指标量表,以上内容由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人员进行记录、统计与分析。

1.5统计学处理。所用结果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采用t检验,率采用X2检验分析,当结果P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①腹部B超表现为相对于正常胰腺组织的低回声病灶,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有时可见部分包膜,病程较长的可见有钙化灶。成功定位5例,2例表现为胰体、胰尾部等回声、低回声不均一团块。②CT平扫:肿瘤密度与周围正常组织类似,2病例内出现钙化区。增强:6例病灶在动脉期表现明显。③T1W:4例呈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与正常组织难以区分;T2W:3例稍高信号,4例等信号;T2W抑脂:正常胰腺呈明显高信号改变,7例病灶呈低信号,与正常胰腺组织对比清晰;FSPGR:5例行动脉增强扫描病例中,4例肿瘤明显的强化,信号高于正常组织,1例信号无强化,相对于增强的正常组织呈低信号。

2.2病理学结果。①巨检:肿瘤褐色或粉红色,均为实性,直径0.8~8cm,平均2.47cm,界限清楚,5例有完整包膜,1例有部分包膜,3例无明显包膜。切面实性,质软,2例呈囊实性,3例有灶性出血。②镜检:部分肿瘤有厚薄不均一的纤维性包膜,瘤细胞呈带状、小梁状、腺泡样或实性混杂排布,细胞为形态相对一致的小圆形,胞浆嗜酸性或嗜双色性,核居中,染色质呈细颗粒状,4例见瘤细胞向包膜浸润,1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增多。③免疫组化:CK均为阳性,各例强度不等;各例至少有Syn、CgA和NSE三项中的两项阳性表达;2例Ins表达,1例表达Gas,除1例多项标记呈散在星点状阳性着色,余5例均表达2到5种激素。综合结果为:胰岛素瘤6例,胃泌素瘤1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1例。

2.3影像学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检出和大小的判断见表1。

3讨论

胰腺的内分泌肿瘤仅占胰腺肿瘤的小部分,多见于成年人,一般为单发,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占总数的80%~85%,肿瘤发现时一般较小,最常见的是胰岛素瘤,其次是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3]。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产生无功能性激素或产生的激素量很少,患者无临床症状,肿瘤体积较大。本组检出功能性肿瘤8例(88.9%),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1例(11.1%);均为单发,患者平均年龄(44.5±13.6)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

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呈褐色或粉红色,质软,似肝、脾,均为单发,体积较小,除1例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达8cm外,其余肿块直径约0.8cm到2.1cm。界限清楚,包膜不完整或缺如,体积较大的肿瘤切面可见囊性变,灶性区域有钙化灶。镜下肿瘤细胞大小相对一致,成圆形或多角形,间质有丰富的薄壁血管,并可见多少不等的纤维组织。肿瘤细胞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胞核圆形,居中,部分核增大,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明显的异型性,但病理性核分裂少见。本组研究经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可以确定为胰腺内分泌细胞肿瘤,然而不能辨别具体内分泌细胞来源,因此我们选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予以鉴别,当肿瘤病灶内可以同时分泌多种激素时,以其中占优势的细胞性质决定其命名。本研究中的所有病例均表达CK,证实其为上皮来源的肿瘤;表达Syn、CgA、NSE和CD56中的两项或以上,说明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各例肿瘤组织对激素的表达也各不相同。本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出胰岛素瘤6例(66.7%),胃泌素瘤1例(11.1%),胰高血糖素瘤1例(11.1%),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1例(11.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各有优势。腹部B超简单经济,表现为相对于正常胰腺组织的低回声病灶,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有时可见部分包膜,病程较长的可见有钙化灶,但不能发现较小的病灶,不能显示与周围组织的清晰联系,常需做CT和MR。CT平扫,肿瘤病灶密度与周围正常组织类似,增强扫描在动脉期表现明显,能够显示肿瘤病灶密度的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清晰,对于体积较小的病灶能够早期发现。MR扫描由于病灶体积小,与正常胰腺组织信号差异不大,肿瘤显示率低;T2W抑脂序列扫描,正常胰腺呈明显高信号改变,7例病灶呈低信号,与正常胰腺组织对比清晰;FSPGR增强扫描,肿瘤明显的强化,信号高于正常组织。MR检出了最小直径0.8cm的肿瘤,图像清晰,组织对比度好,能够反应出胰腺内分泌肿瘤富血管的特点。

无功能性肿瘤发现时瘤体都以较大,影像学需要与肠道来源的平滑肌瘤相鉴别;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虽然体积小,但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的定位,对于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镜检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比较,能够更深入得认识胰腺内分泌肿瘤,做到对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蓓,汪登斌,宋琦等.胰腺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3):179-183

[2]回允中.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第九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1):1083-1091

[3]唐承薇,黄志寅,刘瑞.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J].胃肠病学,2010,15(8):449-451

[4]陈克敏,方文强,赵殿辉.胰腺内分泌肿瘤影像学检查[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8(4):260-265

上一篇:护牙素在正畸治疗中减少牙齿脱矿以及促进再... 下一篇: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