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时间:2022-06-04 11:45:48

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体现出来,尤其是在现有的教学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如何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关键词 中学信息 技术教育 教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自2003年中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当前中学信息教育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如何正确把握“教”与“学”的问题尤为突出,据此,本文从构建“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关系出发,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切实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即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也是课堂的引导者和学生个性培养的激发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就需要明确教学目的,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大纲出发,结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征及中学生的个性,优化教学方案及课堂的设计,了解课堂内容的来龙去脉和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同时准确把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课堂设计是充分发挥教师课堂引导作用的关键,设计就是要做好全局谋划,对教学目标的实施科学选择和定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真正将授课作为生命的教学,激发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此外,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授课艺术,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通过充满乐趣、富于形象化和感染力的学习,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单向交流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信息课堂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没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课堂就会缺乏创造和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排除“唯我独尊”的陈旧观念,自觉树立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民主思想,和学生平等讨论问题,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创造,尤其是信息技术这样与创造力密不可分的学科,更加需要学生提高个人思考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应该自觉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民主思想,主动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征求学生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同时,教师不仅要在课上与学生促进交流,在课余时间也应该积极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教材限制,学习更多计算机技术课外知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便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最本质要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首先转变个人的教学观念,尤其是要转变人才观和教学观,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教学观念禁锢,由注重知识的传播发展为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摄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知识更新快,科技发展迅速的学科,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补充个人知识库,将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及相关资料主动与学生分享,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探索和思考。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个人的切身经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加强课外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真正意义,转变传统被动学习的格局,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通过摄取知识引起思考,探索学习方法。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和创造,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要像前人创造知识时一样去思考,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力图提出更有新意甚至是更加创新的见解和方法,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使学生更加自信、乐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课改下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师需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中的“教”与“学”,改变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模式,构建理论结合实际、启发探索的教学互动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切实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开拓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局面。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突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限制,把握“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娟;张文毅;认清特征 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分寸[J]; 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09期

[2]向晋榜;促进教育信息化要把握四个关系[J]; 上海教育2011年第Z2期

[3]刘玉挺;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 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年第09期

[4]李章珍;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第11期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的方法小议 下一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